暂时不确定想要的风格也没关系。坚定不喜欢的部分,剩下喜欢的慢慢具象化。
2012年筹备开店的时候,对咖啡馆的概念其实还很模糊,在我的字典里只有连锁咖啡店和咖啡小店(就是现如今的独立咖啡馆)两种。连锁咖啡店里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两个本土化品牌:一个是上岛咖啡,一个是雕刻时光。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去上岛咖啡时的感受。皮质的软卡座,光滑冰冷的石材桌面,坐在里面整个人感觉紧绷绷的。店内售卖商务套餐、各种盖饭、果盘还有调制饮品。虽然也有咖啡,但怎么看也都是个配角。那次经历让我对上岛的整体印象就是个商务餐吧,且店内不禁烟也让我对这个品牌的印象打了折扣。那时,虽然对理想中的咖啡馆儿还不够具象,但是哪些是坚决不要的在我心里已经生根发芽。
后来经朋友推荐去了香山脚下的雕刻时光,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咖啡馆启蒙。店内的音乐,咖啡的香气,墙上的电影海报,客人的留言卡片,无处不在的人文气息,我觉得这才是咖啡馆儿应该有的样子。
那时候,雕刻时光除了门店经营,也是很早就设立咖啡培训学校的品牌之一。 后来,随着对咖啡领域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行业内很多前辈都曾在雕刻时光工作过。那个年月,如果说雕刻时光是培养咖啡人的黄埔军校应该也不为过。
小院儿的第一任咖啡师兼甜点师小万姐,也是师从雕刻时光。在后来经营店铺的日子里,我们和雕刻时光这个品牌还衍生出很多奇妙的缘分,这些都是后话。
然而,连锁店经营毕竟不是我们想走的路。那时候,小院儿的风格还未成型,我也一直在不断的摸索和思考。因为没有具体的头绪,只能通过网络大量搜集各家独立咖啡馆的信息,一有时间就跑去探店和学习。
回想起那段时间的自己,不是在自己的店里,就是在别人的店里。东南西北城,只要是网评好的,或者被推荐过的咖啡馆,我都会记在手机里,一家家过去坐坐,观摩和学习。有时候一天会去好几家店,也经常会在自己的店铺打烊后,跑去别人家的咖啡馆儿坐到打烊。从那段时间起不自觉的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第一时间搜索附近的咖啡馆信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到今天,已经成为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在想想,当时确实是没有经验,虽然去了几十上百家店铺,但是真正对小院儿定位和经营有启发的只占很小的比例。不过,通过大量的观摩和学习,我逐渐摸索出适用于独立咖啡馆儿的生存之道,也总结出一套咖啡馆主理人的探店法则。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也算得上是那段密集探店期间的收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