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六 张宝尹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一个很会讲话的人。战国时期,他曾游说诸侯。而他游说诸侯时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使诸侯们对他的游说更加信服。孟子在游说当时魏国国君魏惠王,也叫梁惠王时,多用的是“投其所好”的方法。在这里,以“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第三章为例,说一下孟子“投其所好”的说话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问孟子为何他的治国方法比邻国好但人民却并不比邻国多。为了回答梁惠王并使他信服,孟子首先“投其所好”,说道:“王好战,请以战喻”,以梁惠王喜欢的打仗来进行比喻,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问梁惠王“则何如”,让梁惠王专心听他的说法并引着梁惠王跟着他的思路去想,梁惠王再给出答案就会觉得“这是我的想法”而同意孟子的观点。梁惠王在孟子的说辞中便顺着孟子的思路走了下去,答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见“投其所好”的方法奏效,却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而是继续讲道:“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进行了这么多的铺垫之后,孟子才用大量说辞讲出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的说话方法,可以让得梁惠王信服孟子的观点。
不仅第三章,在第四章、第七章等文章中孟子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投其所好或是举例子来问梁惠王,引着他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许多铺垫之后才最终讲出自己的观点,颇为有用。在说话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多阅读孟子游说诸侯的文章,学习他委婉有效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