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克利之于硅谷,格里菲斯之于电影。据估计,《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票房收入高达五千万美元到一亿美元之间,即便是5000万美元,也占了当时美国GDP的千分之一。
我的评论,我也算是一个超级影迷了,很久以前经常在前门一带淘碟,虽然这几年追剧比较多(室内健身两不误,感觉剧集更像长篇小说)……
从影迷角度讲,一定要看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该片每次都看得我热泪盈眶……
从华人角度讲,我认为最好的电影杨德昌的《一一》,给人一片阅尽人生、洞察华人精神世界之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微信头像就是它的海报……
三大电影节里,最喜欢的是文德斯的《德州巴黎》,那种孤独,我非常喜欢,也应了当年失恋后的心境……
好莱坞影片,最喜欢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那个年代能拍出如今都不显得落伍的画面,足见功力之深……
近一年看的最好的影片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很多人解读为“我不和解”,其实他们错了,应该是“我选择痛”,前者被动,后者主动,主角lee并非没有尝试,而是尽力之后的选择……
2.糖对人究竟有没有害?众说纷纭,或许因人而异。可见,求真知有多难。
我的评论:说杂志前不久讲到《时代周刊》2.27那期,四种方法延长寿命,几乎都没有可靠证据,对于普通人,也就第四种方法——“节食”——简便易行还低成本,所以,与其信营养学,不如适当节食来得好!
营养学也是一个“沸腾”领域,到底什么好什么不好,一怒之下或两代之间,弄不好就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既有太容易被推翻被颠覆的一面,又有认死理信传统的一面,我也真的弄不清……
但,少吃,或适当断食,真的效果不错,虽然是个人经历,但想想现在物质层面已经从“稀缺”跃进到“富余”,也许我是对的……
在不确定的时代,要获得确定性的知识,太难。有人想过为什么吗?
因为随着探索未知的工具越来越多,我们不是发现世界越来越小,而是明白世界如此复杂,人类如此无知,就像尽管我们都开始探测太阳系以外了,可地球却还有极大极大超级大的未知空间我们来不及探索;就像有一期ted里生物学家alvarado讲到如今有7个物种对今天生物认知产生冲击,每一个都有太多太多的未知,仅其中一个的研究在12年间就让人获得三次诺奖,但这7个物种仅占所有物种的0.0009%……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人与人之间差异之大,这或许是营养学以及很多学科无法给出确定性结论的原因,因为范本不同结论不同,那是不是说抽样调查会失效?也许,对于群体依然有指导作用,但个体,需要谨慎。
到底怎么办呢?或许,人类基因组解密完成之后,个人基因检测普及后,我们会更清楚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如今,还是那条“信权威的”,没办法,越权威的科学期刊,情绪化、被操纵的概率越低,或许某一项研究对你并不好,但不可能每样都不好,总体还是不错。
这就是没有更好,只有相对比较好……
3.
我的评论,从“人”的变迁,可见发展到后来,原来的站立的“人”,成了被拉趴下的“人”,我们如今要做的就是,回归本初,把旺盛的生命力用于辛勤的有意义的劳作,重新站起来,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