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评书还火,电视上好几档节目,中午晚上都有的看。
一放学,一路小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昨天薛葵那一锤子下去结果怎么样了?天门阵穆桂英破了没?罗成提着枪杀出去下文如何?赶紧看看今天的“下回分解”。
时间正好,单田芳老先生一拍惊堂木,“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话说那……”
正好,爸妈把饭也做得差不多,催了好几次,就是不想从电视前走开;实在是挨不住,要么盛好饭,夹上一柱子菜,搬着小板凳来到电视机前;要么把电视机开到足够扰民的音量,一边吃饭还一边侧着耳朵听。
学校里,几个天天听书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兴起了拿起小棍,学着评书里的人物,“看枪”,“哪里走”,比比划划;打累了就一起一本正经地分析剧情,说着说着就争起来,关公战秦琼的事,也能论道一个星期。
不仅是故事里的事,就连说书人,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也都各有拥趸。能说会道的自然占了上风,嘴笨的气鼓鼓红着脸不说话,末了只能一句:“我就是觉得XXX更好!哼!”
觉得单田芳更好的,自然是大有人在,不过比来比去,都是小孩子玩的。老先生出名,大家都知道了“单”这个字在姓氏里怎么读,也记住了老先生特别的声音。
前面的开场白哗啦啦一大串,当年天天听,可能记下来过,然而现在却说不出半句。不过结尾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却是难忘。
虽然早前的互联网还不发达,可是要听相声,倒也不难。
挺早的《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稍晚的《周末喜相逢》,反正不用等到春晚,不说每天,每周还是能看上那么几个语言类的节目的。
当然,到了春晚,相声小品更是必备的“硬菜”,歌舞什么的小孩子们都溜出去放烟花,大人们都忙着包饺子;只有到了相声小品,一直守着电视的赶紧叫人:
“XXX出来了”,“快来快来,演相声了”,“下一个是小品,赶紧的”……
哗啦啦大家瞬间聚齐,沙发小板凳上坐满人,便嗑着瓜子便品评,“今年这个还行”,“凑合吧,没啥意思”,不过一般这么说的都是傲娇,包袱抖出来,笑得却比谁都欢。
虽说不比小品风光,不过周周看年年看,相声演员知道的也不少,姜昆,李金斗,师胜杰……
都是早些年,郭德纲还没起来。
单论到师胜杰先生,小时候的印象是姓挺特别,长得也有特点,一下子就能记住。《同桌的你》中,“一样一样一样的”,写出来,就似乎能听到声音。
其实一直搞不明白《非常6+1》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对于我这样更老的老人而言,对于李咏的印象,还是来自于《幸运52》。
周六,8点多打开电视调到地方台,连续两集动画片,播完了墨迹墨迹到中午,看《幸运52》。
标志性的伸拳头,每次都要问“谁来比划谁来猜”,猜价格时的“高了”,“低了”……即便是忘记了节目的环节设置和各种细节,这些每期都要出现的台词,现在想想都会萦绕在耳边。
同时还能记起,《幸运52》是个相当闹腾的节目,每次李咏的服饰也有些夸张,再加上其标志性的波浪,倒是和节目相得益彰。
后来李咏还主持了春晚;不过那时候,已经开始不怎么看电视了。
长大了,忙学习,忙工作,忙乱七八糟;网络爆炸,娱乐方式越来越多。
评书,相声,综艺节目……变得更加易得。打开电脑手机,不用等待,想看就看,想听就听……然而看的人,听的人却也越来越少。那些小时候熟悉的说书人,相声人,主持人,连同年少时的记忆,和那些“过时”的娱乐方式,被我们封存起来。
虽然不再去看,去听,去了解,但是潜意识里,似乎会觉得,那些人就和记忆一样,就算不会关注,也一直都在。
直到有一天,听到这些曾经熟悉的名字,一个个离开的消息。
单田芳,师胜杰,李咏……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齐白石,长大了我当了清洁工,有人说理想和现实相差的太远了。我说啊,不,齐白石和清洁工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谁都会有机会。”
一个多月,这么多会说话的人,曾经陪着长大的声音,都离开了。
上帝是最近寂寞,想听人说话了么?不仅想听评书,还想听相声,还想听人主持……
我们,却再也听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