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天晚上都给思源讲睡前故事。思源喜欢唱《小燕子》,我就给她讲了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因为故事里面也有一只小燕子。我讲到“富人们在漂亮的洋楼里寻欢作乐……饥饿的孩子们露出苍白的小脸”,讲到快乐王子把身上所有的宝石和黄金都给了穷人,最后灰扑扑的雕像被人们推倒了,小燕子也冻死在了王子脚下。讲着讲着,忽然感觉内心很悲伤。因为我从故事里读到了社会的贫富不均,读到了人性的冷漠自私,也得读到了在大爱和牺牲中的灵魂升华。思源没有感觉到我的悲伤,她眼睛睁得大大的,正聚精会神地听,嘴里喃喃地跟着说“快乐王子、快乐王子”。我不知道两岁的她听懂了多少。
我发现很多童话其实是写给成人的。孩子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很难理解背后的涵义。比如安徒生的童话。小时候我读《海的女儿》,并不能体会到小美人鱼的可怜。直到读大学,无意中重读了《海的女儿》,才惊讶地发现这分明就是一个暗恋者的独白,明明写的是一个付出真爱,却永远得不到回应的悲情故事。
再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小时读安徒生《坚定的锡兵》,没太明白。故事的大意是:小男孩收到了他的生日礼物,是一盒并排站着的小锡兵。其中有一个小锡兵只有一条腿,因为他是最后一个被做出来的锡兵,没有足够的锡来完成他。小锡兵站立的桌子上有很多玩具,他喜欢一个美丽的小舞蹈家,是一个纸做的小姑娘。但是一个藏在鼻烟壶里的小妖精,他不喜欢小锡兵盯着舞蹈家。一阵强风吹来,小锡兵摔倒了窗外的马路上,后来又被吞到了鱼肚子里。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小锡兵又被仍进了火炉里。舞蹈家也被吹到了火炉里。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第二天当女佣人把炉灰倒出去的时候,她发现这锡兵已经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可是那位舞蹈家留下来的只是那颗亮晶晶的装饰品,现在已经烧得像一块黑炭了。”小时候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就在想,这个故事怎么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一个缺腿的士兵,从头到尾都没干什么大事情,最后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在火炉里烧死了。
一句话,没读懂。
读懂一个童话故事重要吗?重要。因为只有读懂了、理解了,这个故事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影响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样的阅读才能够滋养求知的心灵。比如我没有读懂《坚定的锡兵》,这个故事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缺了腿的士兵,不明不白地在火炉里变成了一颗锡心。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了。简单粗暴一点说,就是白读了。
那么如何读懂一个故事呢?每个故事都会有一个主题(Theme),主题就是故事的作者想给读者传达的涵义和理念。故事需要有意义,讲一个故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在绵延的时空之流中截取几个无意义的点。在一个好故事里,每个人物的出现、每个场景的引入、每个情节的推进都有作者的目的和深意。所有的这些内容会和故事的主题息息相关,故事的主题是串联起所有这些内容的灵魂。所以要读懂一个故事,就需要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主题。
在《坚定的锡兵》中,安徒生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这一次我作为一个成人再去读《坚定的锡兵》,我看出了什么呢?透过有趣离奇的情节,这一次我读出的却是命运的无常。坚定的锡兵很勇敢,但是很被动。无论是被风吹到路边,被调皮的孩子扔到河里,还是被鱼吞到肚子里,他总是被命运之轮推着走。他对舞蹈家的爱,也始终是他的想象和自言自语。至始至终舞蹈家都是沉默的,没有说过一句话。读出了这些,我还是不确定安徒生在这个故事里想要传达的真正涵义。我开始上网查这个故事的书评和读后感。但是在中文的语境里,我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很多解读都有些浮于表面,比如坚定的锡兵身残志坚、坚定的锡兵展示了战士的勇敢和对爱情的忠贞。
后来查了英文的维基百科,里面有一段话让我觉得豁然开朗。Joan G. Haahr在《牛津童话故事指南》中写道的:“这个故事在安徒生早期的童话中是不同寻常的,因为它强调了感性的欲望,而且晦涩难懂。在故事中,是盲目的命运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决定了所有事情……锡兵对于自己命运的被动接受和自我否定都导致了他最后的悲惨命运。如果他主动说话或行动,那么他将获得生命和爱情。但是因为受到压抑和习俗的限制,他最后是以死亡悲剧收场。这个故事经常被看作是安徒生对自己的写照,士兵象征着安徒生对于女性的无力感,象征着他对于资产阶级生活态度的被动接受,或是象征着他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局外人的疏离感。”
从上面的解读来看,看来《坚定的锡兵》的确是安徒生童话中难懂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主题也不是孩子自己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完全理解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读懂童话故事并没有那么容易,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挖掘出主题。所以,爸爸妈妈以后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除了享受亲子阅读的亲密,还应该和孩子一起探索一下故事背后的主题。因为这样故事才能被更好地理解。一个被理解的故事就像是孩子的一个有灵性的玩伴,能陪伴孩子,成为不被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