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种孩子自杀的事情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社会上声音层出不穷: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这么脆弱?
老师们都怎么当的啊,怎么可以这样对孩子呢?
养孩子太难了,我还要结婚生孩子吗?
避免问题的发生,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组来自《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占15.23%,有5.58%的孩子曾计划自杀,有1.71%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中国儿童自杀比例一直居高。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做什么呢?
我觉得核心在于两个字:沟通。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孩子不听话。
讲一遍,不听。
讲道理,讲得很清楚了,依然不听话。
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得讲,还是不听话。
讲了一遍又一遍,总是不听话。
慢慢长大,他们基本上就不跟我们说话了。
一回家就扎进自己的房间,吃饭的时候喊很久才出来。
问TA学校的情况,最近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得到的回应都是:嗯。嗯。嗯。
爸妈们内心呐喊:怎么办啊?
很多问题的发生,我们看到的都是最终的结果,但是真正可怕的还是埋在深处在原因。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解决了“沟通”这个原因,后面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前段时间翻阅《颜氏家训》,找到了一剂解药: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古文晦涩,我给大家翻译一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啥意思?举个例子。
我们让孩子玩完玩具之后,自己把玩具收起来。
“玩具玩完,记得要自己收起来哦”。 第一遍。
“快,把玩具收起来,我们来玩好吃的吧”。第二遍。
“你听到没有.XXX! 你再不收拾玩具,我就要揍你了。”第三遍。
我们换个场景,写作业,套一下"话术"。
“玩完游戏,记得要写作业哦”。 第一遍。
“快,把Ipad收起来,去写作业去”。第二遍。
“你听到没有.XXX! 你再不去写作业,我就要揍你了。”第三遍。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这些台词,我们作为父母熟悉,孩子更熟悉,甚至厌恶。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直接闭耳不听,最终懒得跟我们讲话了。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说话的人,who;以及说三遍的实际上,when。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
相同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孩子愿意信他最亲信的人。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相同的命令,不同的人发出要求,孩子愿意接受他所佩服的人。
所以呢?这些小方法给到大家:
1.我们是孩子所亲信,所佩服的人吗?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肯定是;但是现实情况,可能并不是如此。
当我们要求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自己是否在家以身作则,事事有条理?
当我们要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己是在一旁刷手机还是在阅读工作?
父母有一件很重要很伟大任务: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让孩子说:“我好崇拜你。”
但是很难,很多人最终沦为了孩子眼中的累赘。
孩子总说:“你好烦”。
2.如果我们不是那个人,有其他代替我说这句话的人选吗?
要么我们成为那个让孩子信服的人,要么就去找到那个让他信服的人。
相同的话,但是说话的人不同,效果大不相同。
这个人,在幼儿阶段,可能是孩子爱看的动画片里的人物,绘本故事里的道理;
在少儿阶段,可能是学校的老师,或者是姑姑家的表哥;
在青春期,可能是班里的好哥们,自己爱恋的女生,或者是挂在墙上的偶像。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个人,替我们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因为让他来说,效果最好。
3.重要的话说三遍,但是千万不要一次性你自己全说完。
很多时候,我们太急了,于是就不停的唠叨,一件事情说N遍,自己招人嫌。
回到做作业的事情,我们可以试试这样来说三遍:
A.老师说。
你看,你们老师又在群里催大家做作业了,你们老师真是唠叨。
B.同学说
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妈妈约定,让孩子彼此监督。
比如每周二,周四,两个孩子互通一次电话,询问作业完成情况。
如果彼此都按时完成作业,奖励周末带两孩子一起出去玩,孩子选地方。
如果一方完成,一方未完成,未完成一方的妈妈给完成的孩子准备一个小礼物。
如果双方都未能完成作业,取消本周末的游戏时间。
C.自己说。
每天晚上固定时间,比如七点。孩子形成Routine,自己说,今天晚上的作业计划。
“今天晚上我7点到7点半,完成数学;7点半到8点完成英语;然后阅读15分钟.”
让孩子学会自我承诺,养成言出必行,自我兑现的习惯。
所以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要让三个他觉得重要的人来说,这是who的要素。
要在不同的场景和时机下说,这是when的要素。
沟通不仅是内容,背后的who和when其实更重要。
跟孩子的沟通尤其需要有技巧。
好消息是,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学习。
从小习惯入手,建立跟孩子的良好沟通,孩子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