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颁奖比往年来的更迟一些,甚至直到颁奖结束,国内也并没有过多消息报道。
或许是因为《少年的你》止步于提名了吧,但是奥斯卡奖毕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作为一个电影迷,小c我还是时刻在关注。
奥斯卡向来对文艺片情有独钟,类似《艺术家》、《水形物语》,反而那些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几乎从未获奖。
获奖的电影往往用极具艺术性的手法来讲诉某一特定少数人群的背后故事,所以小c我经常会因没有类似经历而无法感同身受,而不能深入了解电影的内涵,最后欣赏不到其中的妙处。
虽然艺术高于生活,但都来源于生活。于是,今年最佳影片一出来,我开始试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
《无依之地》讲诉的是在金融危机后,一个的小镇经济支柱石膏厂倒闭,这个因矿产开发诞生的小镇也因此消失。
然而晚年的弗恩却发现自己的退休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于是选择将自己的货车改装成房车上路,游走在城镇之间。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种一直在路上的生活很自由很洒脱,可是有过漂泊的经历的人才会大致会明白,这份自由的背后有多少孤寂。
她也会生病,也会遇上野外车轮爆胎,也会被驱赶至别的地方停留,也会在深夜独自一人想念过往种种。
古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她只能拿着黑白照片,缅怀自己的爱人。
当有人说她是无家可归时,她却会争辩她的家在车上,她只是无房可归。
有的人会怜悯,把她当作流浪汉;有的人则会以他们的悲惨遭遇为由,说作者这是在谴责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
可是整部电影的情绪基调并不强烈,没有激昂的控诉,也没有低沉的绝望。
她一边游走在各个城市做着兼职养活自己,一边聆听路上同伴的相互勉励。
在路上的她其实也并不孤独,在路上也会偶遇同伴,和他们在篝火旁围坐畅谈。
她无助时遇见过肺癌晚期拒绝住院,然后只身前往自己向往的美景圣地的斯万基,斯万基的病痛会经常发作,可她却没有多少生病带来的绝望,而是对远方的风景充满了期望,她觉得那就是人终结自己最美的方式。
弗恩在独孤时遇见过白胡子老爷爷,他告诉自己他有个儿子,本来今年是他33岁生日,可惜他5年前就走了,这些年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度过的,但是他学会了怀念一个人的也可以通过和他人互相帮助的方式。
在这路上遇到的很多人,他们身上都背负着伤痛,但是没有太多关系。因为这世上没有诀别,也许过一个星期、几个月或是一两年,也就重逢了。我望着前路,心中确信,我会再见到我的儿子,而你也会遇到你的爱人。
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但贵在以一种平诉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一个人的故事,不会去夸大自由的好处,也不会放大孤独带来的痛楚。
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不少人挖空心思,去“深度解读“别人话语背后的内涵,然后又特别激动地与这个“假想敌“缠斗。
描述事情就应当撰写新闻稿一样客观公众,不悄悄夹带个人情绪。
也许会有人有一些“小心机“,但我想我们应当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一切朝着最理想的方向去思考,多一份善意,生活也许就会更美好。
得知这部电影被撤档有些遗憾,但无论其中缘由,至少这部电影本身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生活有阳光阴影,多晒晒太阳总归不是坏事。
END
文字/INC呀
编辑/希遇
图片/网络,侵删
你点的每一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