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届奥斯卡提名的最佳电影咱们基本都写过了。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吧,就要颁奖了。
整体而言,今年的奥斯卡是个弱年,竞争力不强。这部电影也被提名了6次,让我颇感意外和不服啊。
《雄狮》
影片是根据萨罗·布莱尔利的小说《漫漫寻家路》改编的,而这个故事也源自作者的一段真实经历。
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首先要看重的,就是它讲故事的能力。能否把这个故事讲的圆满并充满艺术性,就成了一部电影的关键。
影片背景发生在偏远贫穷的印度小山村。
印度小男孩Saroo与哥哥Guddu靠偷煤去集市上换钱或牛奶贴补家用。
一次哥哥要去外地打工,年幼的Saroo非要跟着哥哥一起。结果却因为自己调皮,乘上了开往远方的火车。
意外到了异乡的他孤立无援。
年纪小,语言不通迷失在了这座城市里,别说回家,活下去都成了他面临的最大问题。
影片通过大光比的大全景镜头:
将Saroo瘦小的身姿压抑在画面中,重重堆叠的景物角落,将他的弱小无助,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经历了流浪汉的生活,遇到了坏人的抓捕,也遇上了看似好心人,实际要把他卖去他乡的人贩子。
瘦小的saroo躲过了一劫又一劫,终于被真正的好心人送到了警局。
但即使有了警察的帮助,他依旧无法回到自己的家。
因为他不知道家乡的具体名称,甚至不知道妈妈的名字。
他被送到了福利救助站,被儿童福利院收养。
然后一对澳大利亚的夫妇领养了Saroo。
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Saroo终于有了稳定的生活,一点点融入到了澳大利亚这个家庭中。
转眼20年过去,长大的Saroo已经没有了年幼的怯懦,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慢慢让Saroo忘掉了昔日的伤痛。
直到他参加聚会时,看到了同事家里餐桌上的一份零食:
糖耳朵。
这才唤起了他年少的记忆,那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
于是Saroo决定开始寻根,找到自己的家庭,找到自己的亲人,告诉他们其实这些年自己过得很好。
寻亲路上他也遇到了女友半支持半理解式的阻拦,也经历了不敢告诉养父母,害怕他们伤心的抵触情绪,但终究没有动摇Saroo找亲生父母的决心。
然后在强大的高科技软件,谷歌地球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家乡,最终和家人团聚。
故事线索单一,表述的也很直白。
年幼离乡,长大寻根。
不是导演编剧不想掺入更多的情感线索,而是单纯想表达这种美国主旋律式的执念。
虽然影片质量上乘,但我觉得吧,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多项的奥斯卡提名。
影片的前半段在我看来非常值得品味。
年幼的Saroo单纯善良,不掺杂任何技巧的演技,让你觉得他更是一张纯净无暇的白纸。
说服哥哥自己有力气,可以和哥哥一起去打工时,颤颤巍巍的举起一辆自行车来烘托自己的力量大。
发抖的身体明明快要摔倒,却勉强硬撑。
脸上却没有一丝狰狞的表情,生怕哥哥看出自己的弱小,纯洁的眼神里写完了期待和请求。
跟随哥哥上了打工的列车后,又昏昏欲睡。下车后赖着不肯走,哥哥去打工还让哥哥带两千个糖耳朵回来。
和之前想要帮哥哥的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
原来他根本就是一个乳臭未干天真无邪的孩子。
走丢之后的Saroo又遇到了别人收养,让观众站在一个低幼的视角,去跟随一个几岁孩子的判断力去看是非。
当他逃离出去,转身就跑的时候又透露出了一个孩子骨子里的小聪明和古灵精怪。
被澳洲夫妇收养后的Saroo慢慢开始信任这个家庭,试着说自己发音不标准的英语,来表示自己愿意融入这个新环境。
这样一个性格特点明显的孩子形象深深扎根到了观众的脑子里,吊足了胃口。
我本以为影片会按照孩子在新环境中的成长。
看他一点点从浓厚的印度乡土气息到现代都市的澳大利亚风格的转变,再回到寻根这条路上发展下去。
可惜随着影片一个20年后的字样。
长大的Saroo就像一个新登场的人物一样站在了我的面前,全新的性格,崭新的人设。
最吸引人的部分,情感变化经历就这样被导演抹掉了。
所以影片很容易就被分成了“长大前、长大后”两个阶段,但从长大后开始,我就怀疑换导演了。
长大后的Saroo个人感觉并不是很讨喜。
起初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领养,骗朋友自己来自加尔各答。
但终结谎言的情绪转折就是那个唤起自己回忆的小零食糖耳朵。
吃上一口,立刻什么实话都说了。
传说中逼人说实话的神秘零食
最缺乏说服力的还是寻亲之路的最关键线索:
谷歌地球。
在Saroo无法确定家乡地点的时候,纠结和矛盾的情绪还是有的。
遇到不理解和阻拦会义无反顾的坚持自己,苦于没有线索时也会怀疑人生。
但随着自己在谷歌的几下瞎点,恰巧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地方记忆。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Saroo的这个“巧合”设置,影片要如何进展下去。
无论是他一条道走到黑的坚持,还是后头放弃寻找,都会让Saroo处于被动位置。
所以谷歌便成为了影片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但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让Saroo回到了家,又显得过于简单。
好像这样的事情在你稍微长大成熟时就可以做到,而你却偏偏等到了30岁,又让观众难免有一些抵触的小情绪。
不过也不怪导演,这个真实的事件其实也就是作者萨罗·布莱尔利根据谷歌地图找到了家。
要不是有真实事件的支撑,我都觉得谷歌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赞助商。
影片前半部分看着像玩味十足的文艺片,后半段却变成了套路满满的剧情片。
但这样断层明显,割裂式明显的影片却在北美获得了一片赞誉,并在奥斯卡中大放光彩。
在IMDb获得8.0的高分,烂番茄有86%的新鲜度。
不过想想原因也很容易想明白,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影片所表述理念的理解。
寻根这件事在北美地区向来不避讳。
在北美眼中,寻根,找寻自我,随心出发等一系列主题都是人作为个人对身份认知的肯定。
他们更坚信信仰与信念的结合,在加上百分百的个人执着与努力,最终梦想成真的套路。
这招无论用多少次,都百试百灵。
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说来也巧,同样以印度为背景,主演同样是戴夫·帕特尔。
主角因为一千万卢比被警察以欺诈罪逮捕。
面对困惑与不解,主角坚定不移的在寻亲路上将各种人物情感表现到极致,获得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在第81届奥斯卡中九提七中,备受肯定。
国内更重视应该放弃寻找,安于现状还是抛弃富足生活,寻找亲人的矛盾情绪。
北美则重视坚定的认定自我,执念寻根实现个人价值与对个人品质的鉴定。
所以你看,影片最后一幕,亲人团聚时,周围吃瓜群众响起了阵阵掌声。
如果放在国内一些影视作品上,就难免显得尴尬和俗套。
但放在北美,就是那么发自肺腑。
可以说《雄狮》所涉及的题材,在参与电影节方面,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
但在故事方面的薄弱又表现的对奥斯卡力不从心。
戴夫·帕特尔、妮可·基德曼也双双放弃了影帝影后的角逐,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竞争最佳男配女配。
这也是他们保守的表现。
但不管结果怎样,至少影片所表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婊姐十分肯定。
尤其对于Saroo的养父养母,明明可以生育,却选择领养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到养母这段话直接泪奔——
生一个孩子并不能保证任何事情会变好,然而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在苦难中的孩子,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这样的思想境界,很高级。
好多宝贝反映最近婊姐杀气不够啊,没,攒好CD的婊姐,准备吐槽个烂片开开刀了!
猜猜是那个?
PS:微信搜索关注:婊姐影评(biaojieyingping)后台回复: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