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舒波的假设中,首先认为人是不同的: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观、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职业选择的历程,是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自我的概念,也是在经历中,在不断地选择中,逐渐清晰。
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人实践其自我概念的程度。这个在基础班里也有提到,三叶草模型里,有兴趣、有能力、有价值的工作是完美的工作。当我们在做符合自我价值观,喜欢而且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的工作,自然会获得更大的满意度。
问题1:
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主观意识,注重动态的生命全期的发展;而特质论强调以客观外在的测定方法来衡量自我,是以外在的量表来了解自己,注重静态的生涯选择。这是两者不同。但像霍兰德测评的特质理论,测出来的结果其实也是来源于对自我的认知,并且测评结果也会受当下的情绪、职业中的状态的影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自我的认知也会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而变化。
我目前并未从事生涯规划的工作,只是运用所学在自己的培训工作上。我认为生涯规划师比职业规划更大的概念,并且职业的困惑除了自我探索的部分,也有多重角色平衡的问题,那这个就涉及到生涯规划。所以我认为我们更多在做的是生涯规划方面的。
第二节
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又称为大周期)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那么到后面就会很痛苦。因为体力下降、企业的需求等,并没有竞争优势。而我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一步步走,毕业了找工作,工作一步步做,却没有大的规划,包括在选择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结果就会导致极其努力,但得不到内心想要的结果。
问题1:
我目前的生命角色有:妈妈,女儿,工作者,妻子,学习者。
排序:工作者-妈妈-女儿-妻子-学习者
问题2:
成就感,经济报酬,能力运用,生活方式,社交互动,成就感其实对应的就是工作者,我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经济报酬,想要给女儿更好的生活。能力运用,其实跟成就感有点像,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生活方式,除了工作之外也有生活,时间可以更自由,可以经常陪父母,经常出去玩。社交互动,没有社交互动会很难受。
问题3:成功的生涯发展状态,就是上面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可以平衡。工作上取得个人成就,得到认可。生活上,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
目前做生涯规划比较少,曾经做过两个,但自我感觉是不成功的。对方并没有很好的反馈。
所以我认为,衡量他人生涯规划成功,这个要看来访者的反馈。是否解决了他的疑惑,让他自己明白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问题4:读完第四章,我感悟最深的点是:提前了解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提前做好规划,每个年龄阶段做该做的事,该完成的任务,降低欲望和抱有合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