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全家总要吃点水果,张景宣和张景则边吃水果边拍打着气球玩。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小家伙感觉很好玩,你拍一下,他打一下,说说笑笑中偶尔还要角色扮演一翻。慢慢地开始有些感觉无聊了,就开始频频与我互动。
我一边看电视,偶尔回应关注他们一下。
可能是这样的回应还不够,他俩掀起我的衣服开始揪扯,还不听在我怀里翻腾。
第一次,我和他们开开玩笑,第二次,我没有理他们,第三次,我瞪了一眼,高声喝止他们。
这时候,张景宣抱着我的腿,露出了既委屈,又期待的样子,眼睛时含着泪水。
想到前段时间读《他人的力量》,书的主题是“如何构建受益一生的人际关系”。
书中的文字和当时的情景正好契合。书中提到:孩子是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建立自我的形象,外界给他什么样的反馈,他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那么,谁给孩子的反馈最多,反馈的效应最明显了,当然就是父母。我低头看着他们期待的小眼神,两秒之后,我抬起来,对他俩说:我们一起玩一会儿。有时我在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归根结底,是三个感觉:
安全感
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动力,在后面推着我们向前走。比如,为什么中国四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如此非凡的经济建设成就。从心理层面来说,三个字,“穷怕了”,这背后,是内心深深地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我们去建设、去获取、去改造世界的动力。
价值感
价值感,是方向,是前面引领着我们向前走。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富了,有钱了,有房有车,有产业。物质丰盛了,生活反而很迷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
比如有很多做微商的宝妈,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生活很充裕,老公天天在外面忙,自己在家带孩子,还要出来学习,还要在朋友圈里卖产品。每个人都需要价值感,都需要感受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对家人、还有周围的人群和国家、社会的价值。
在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志愿者,他们感觉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帮助他人的事情。既可以帮助自己成长,又可以通过自身的成长变化,来唤醒周围人的力量。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人,都在默默地做着类似的事情,向上向善。这种价值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比赚多少钱,拥有多少的物质,都更享受。
幸福感
幸福感,是状态,让我们活在当下,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对安全感的需求,像动力燃料,在后面推动着我们。对价值感的需求,像使命方向,在前面引领着我们。我们一路前行,马不停蹄,永不停歇。人,停不下来,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永远都有更大的价值,需要帮助的人,无边无际,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还有印度,还有非洲。物质贫困消除了,还有精神上的匮乏,文化上的蒙昧。人的境遇改善了,还有动物、植物、环境。
因此,《心流》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
幸福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因此,我们并不能够借由实现和达成某种外部目标,比如使命、事业、财富、人际关系、公益,然后获得幸福。相反,这些外部目标的实现,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叫“幸福”的生活状态中,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结束。
这种叫“幸福”的状态是:“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物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与安宁的状态。”比如,我此刻在写这篇文章,这种全然的投入与专注的感觉。比如,你现在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在看这篇文章的感觉。在“幸福”状态中,没有恐惧,没有欲望,也没有远大目标与你存在的价值。只有宁静、平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天生就会。孩子在玩的时候,总是专注、投入、忘我的,并不需要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者内容,以至于没有了时间的存在。
孩子天生就能够生活在“幸福”之中,活在当下,内心安宁、平静、忘我。直到成人把他们从幸福的状态中拉出来,带他们进入到头脑中,不能停下来的世界。
在幸福这件事上,孩子是成人的老师,是每一个人的老师。我们曾经无比精于此道,可惜大部人,遗忘了。我们进入了安全感推动与价值感引领的世界,因此,无论我们的学识、财富、能力有多高,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想回家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教育与陪伴,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父母自己的学习与成长。
每天花一点时间,与孩子同处当下,和孩子一起玩,去感受孩子的那种投入、忘我的宁静与美好。感受自己头脑中的纷乱的想法,一点点地减少,最后消失。比如,亲子阅读这件事情,就是很好的陪伴与家长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如果你一直带着某种“教育”的目的,想要通过亲子阅读来达成某种目标。
好像看起来,你是为了孩子好,事实上,你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期待,要么是安全感,要么是价值感,你把自己内在的未被满足的期待,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你在做亲子阅读这件事情时,头脑中带着想法,充满了欲望,无法与孩子同处当下。孩子自然会抗拒,他不明白,你为什么会这样,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这些。
直到你通过投射自己的焦虑、担心,通过强迫与惩罚的方式,通过让自己和孩子都感受到痛苦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成人的世界。这种情景与反馈,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中无处不在。即便是父母充满觉知的家庭,孩子最终都无可避免地,会从“简单幸福”的世界中走出来,迈向成人复杂的世界。
南怀瑾老师曾经讲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快乐痛苦,世事浮沉,那么他的人生注定是肤浅的。”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走过,正在走和将要走的路。
人生三步曲
从简单世界的幸福,走向复杂世界的幸福,最后再到复杂世界的简单幸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事实上是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一点点地适应,这个复杂世界的“游戏规则”。
比如,见面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跟人说再见,什么是礼貌,要请求别人帮助时,应该怎么说?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起床叠被子,怎么收拾自己的玩具,保持房间的整洁。在面对一道作业难题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怎么样去寻找思路,在书中如何能够找到对应的知识点,陪伴孩子去体验从不会,感觉困难,到攻克一个难题时的成就感与喜悦。
这样的挑战,其实是一种练习,挑战既不能太大,使得孩子太过于焦虑,而心灰意冷,也不能太小,以至于太无聊。心流 从小到大的挑战。父母与孩子一起去经历生活中的挑战,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目标、增进自己的能力、调节内在的情绪,使自己始终能够处于自信、可控的状态。
这是我所理解的孩子教育的第二部分,言传身教。
身教更重于言传,孩子总是看成人怎么做,然后去模仿他的行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与父母相互照镜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当父母能够很好的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期待,带着觉知与孩子共同成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
界限感
平等的,各自为自己的部分承担起责任。爸爸妈妈会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支持与帮助,但不会替孩子去承担,应该由他自己承担的责任。没有责任的承担,就没有学习与成长。孩子无法独立的去探索他自己的世界,也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回到“如何构建受益一生的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在关系中学习,在关系中成长。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戚,与我们的孩子,与我们的朋友,与我们的事业合作伙伴,建立起界限感,知道什么时候说是,什么时候说不,让各自为自己承担起责任来。
我们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简单,同时也会很有力量。我们能够相互陪伴、关心、支持对方,相信并支持对方追求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又能够真正的专注投入于小事,小的过程与进展。
能够相互给予,主动寻求帮助,懂得借用他人的力量,并从中受益,受到真正的滋养。也许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上星星,闪耀而独特,每一个父母都像平静与蕴含无穷力量的大海,宽广而深邃。
孩子的教育与陪伴,也许并没有固定的方法与套路,个人成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径。一切跟着感觉走,真实而美好,让我们简单真实,活在喜悦与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