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参加完同学聚会回来有很多感慨。
那些老伴儿过早去世,又不跟孩子住的朋友买东西还会买很多。比如面条,我们一家三口每次吃面条也就买八九两。但她们买面条的话会一次买一斤,然后分成四份,吃一份,剩下的三份放在冰箱里冷冻起来。
妈妈说她们是因为担心,怕别人知道她们自己住有安全隐患,所以每次都买很多。而像我家因为是住在一起,即使买很少量也不担心什么。
上次我爸妈去蓟县玩儿了几天,留我在家霍霍厨房,做肉末茄子,只买了一两多一点儿的肉末,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还听说一个同学的老伴儿近期刚刚去世。老伴儿在时疼爱照顾她的事迹在同学中广泛传颂,家里里里外外都是靠老伴儿来打理的。因为从生病到去世仅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到后期逐渐丧失语言功能,甚至处于昏迷状态,所以她还挺难以接受的。据说老伴儿在弥留之际,还用手势告诉她,有一个存单28号到期,告诉她孩子不可靠,让她一定把钱攥在自己手里。但因为之前被照顾的太好了,现在她基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她不想去养老院,因为觉得有手有脚还能动,不想和八九十岁的老人在一起,每天只是发呆。也不太想和孩子住在一起给他们添麻烦,因为毕竟孩子已经结婚成家,和另一半的磨合也需要时间。
所以妈妈说经常会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看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打盹。因为在家也是空荡荡的房间里一个人,不如在学校里面大家热热闹闹的。当然,偶尔老年大学门前也会停留救护车,那些突然患病的老人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听着妈妈聊起她同学的经历,我也在想自己的老年生活。最近听说了一个来自日本叫作“终活”的概念,还挺吸引我的。它提倡:
40岁——开始物品的大量断舍离。
50岁——处理赛车、登山等年轻时期最爱的运动器械等,处理掉90%的书籍。
60岁——处理不动产和家具,留一处简单好管理交通方便的,或干脆去租一套生活和整理打扫方便的小房子住。整理银行存折股票证券信用卡等,只留一张最方便的银行卡。
70-80岁——处理汽车,开始完全依靠公共交通的生活。处理艺术品古玩等收集品,走出对嗜好品的执着。精简和处理相册,留最小限的照片,并电子版化留一份给孩子。
80以后,逐步解约各类网络的ID(比如邮箱等等),只留一个电子支付,处理掉大部分锅碗瓢盆等家里的其他日用品。住房的处理和最后的手机微信QQ解约要具体委托某人或某公司。让自己可以随时拎包入住养老院,不给孩子添麻烦。
他们还会在身体尚可的时候为自己开一个送别会,邀请自己的家人好友来参加,大家回忆一下认识的过程,相处的感受,让那些美好的记忆再次温暖彼此的心灵。
我想象一下都会觉得那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场景。一个温暖的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在奶白色的墙壁上,空气中若有若无的弥漫着鲜花的味道。投影幕布上是我人生片断的写照,我们彼此诉说着过往给予彼此的支持,或者是心中一直未放下未解开的疙瘩。我们相互拥抱,感谢彼此的相遇与陪伴。
我觉得,与其在人死了之后大家来悲痛的悼念TA,倒不如在活着的时候真诚的送上祝福,为人生的最后一站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同时我还有一个念头,就是万一送别会开完了,这个人又活了十年,那该有多尴尬)。
有人说,人老了就是一个逐渐放弃和接纳的过程。放弃自己仍然健康的想法,接纳病痛与它共存;放弃周围的人都还健在的想法,接纳孤独享受孤独;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特别是那些老干部),接纳新鲜观点与事物。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执念。就比如说我一直期盼着当我老了,还有让我能够到处走走的健康身体,还有能时常联系的三五好友,还有能让我静静享受的兴趣爱好。。。如果再能有一个能够陪伴在左右,时不时说说话的老伴儿就更好了(虽然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