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写作?简言之,用笔说话。
那么谁用笔说话?用笔说什么话?对谁说话?
不知我们这些经常写作的同伴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我可以想象,也可以接受,大概很多人看到这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说:问出这些问题的人,是不是脑子不太好?
这玩意不是哪怕用大腿想都能轻易解答的吗?你看,我现在就回答你。
作者用笔说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对读者说。
多么简单,还需要特意写一篇文章去解答?简直笑话。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倒是十分乐意如此,可这是一个多么理想化的答案。
无论是在现在的中心写作圈或者是边缘写作圈,用笔说话的主体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变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而是作者和读者的结合体。
此话从何说起?
打个比方,比如我正在创作一部作品,那么从理论上讲,我就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以前写作的时候,我只管趴在桌子上用我的脑袋写就行了,写得好写得不好,说实话,心里是没谱的,这一切全都在作品完成之后,交由读者评判。但是现在的创作模式还是如此吗?
显然不是的。
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与外界的交往不断紧密,我们借此途径发出信息,也借此接收信息,这一来一往,都极大冲击了我们固有的写作模式。
网络上的写手在不断地自我丰富中添加新的元素给作品,他们与读者不断地交流,以获得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并在自己之后的创作中无形将这众多的期望注入,并让它们交融在一起。
传统文坛上的作家也是如此,读者传递的信息已经成为一部作品问世的重要支撑点。
在一定意义上,现在的作品创作者已经不单单是作者一手完成的,这里面毫无疑问还有读者的加入,也许传统的创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与此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到此,我不得不提,有一些优秀的小说与此还是不同的。由此我永远佩服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去创造一部小说的作家们,漫无边际的想象和严谨的逻辑看似矛盾却完美地结合在段落行间中,多么伟大的创造。
那么用笔所说的内容,还是自己想说的吗?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很早很早之前,我们会随心所欲地写自己想要写的文字,说自己想说的话,心思通透到一目了然,简单率性是所有作家们都具有的众多特征之一。
可是随着创作的市场消费化,有什么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着。我们不再是说自己想说的,我们最初的关于一部作品的本意在慢慢变化,我们顺应读者、顺应时代,更重要的是顺应市场,简言之,什么卖座我们写什么,我们说什么。
静下心,拿起笔的日子好像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如此写出来的作品,我们自己满意吗?其实自己满意也没用,没人叫好的作品看起来似乎也只是废纸一摞。
所以我们掏空心思想要迎合,迎合大众,迎合外界。说自己想说的话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
既如此,我们写出来的作品是在对谁说话?专业教材上白纸黑字,创作是一种交流,我们与读者对话、与世界对话。可事实真的是如此美好吗?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
之前,我表达的现在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读者的表达,而不是在由作者将这部作品完成后再交由读者解读,这两者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这里,我提到的“对谁说话?”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对读者、对世界。更多的是对市场,或者是对自己。
有些作家足够幸运,写得作品有人读,有人解,在一来一往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形成,可称得上大家之作。
还有一部分的作品最后是交给市场了,市场筛选你的作品值不值得为此投资,计算会不会有回报,你交谈的客观对象是针对市场的,如果一旦双方达成协议,最后你的作品有市场流出,你也是值得庆幸的。
那么,最后一种情况,看起来就不是这么美好了。被市场抛弃的、压根就没机会交给市场审视的等等,都在内。因此,我们写出来的作品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自己读。本是创作主体的作者自然地变成了阅读客体。
由此看来,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不怎么严肃定义的“写作”——用笔说话,谁说?说什么?对谁说?这三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至白至黑的,而是一种混杂的浊态,答案似乎并不是单纯透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