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六:有志之人的“长志”

《传习录》一六:有志之人的“长志”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俗话讲:“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知之人常立志”。陆澄所问立志,自然是关于如何“立长志”的问题。

“长志”首先是不受他人和外在环境干扰的志向,这个志向一定是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既不诉诸于外物,也不有求于他人,只与自己有关,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用王阳明的话讲“心外无物”——不假外求。上古时代流传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不假外求的志向,才有可能是“长志”,这样的志该如何立呢?

一、结圣胎

《明儒学案》引查铎之语讲:“仙家所谓结胎,岂真有形?亦只精神凝聚,即谓之圣胎”。也就是说,“结胎”是道家的修习法门,关键在精神凝聚上。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是这个意思。

王阳明拿道家的修习法门来解决学者“学为圣贤”的实际问题。学者要立志,要立长志,就是要念念不忘于“存天理”,像道家修习者一样,让“存天理”的意识自然在心中凝聚,完成“结圣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完成了立志的过程。

今天的学生,也有一个立志的问题。他们会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呢?考一个具体位次的分数,读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还是像株洲某中学老师讲的那样——“挣大钱,娶美女”。客观来讲,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目的或目标,很难算得上是志向。“志”——好歹得是“士”者心中的事。

王阳明也讲“学为圣贤”——求学的目的是做圣贤,钻研学问的目的是使天下人都能“学为圣贤”。但他在谈及“立志”时,仍然强调“只念念要存天理”,有意识绕开为学的目的或目标。其实就是怕后来学者太过功利化,慢慢地向心外去求一个与外物、他人有关的志向。

一句话,志向这种事儿,只与自己有关,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不假外求也无需外求。

二、存养扩充

除了“结圣胎”,还有一个“存养扩充”的问题。

王阳明讲“存天理,去人欲”,不是在心中生造出两颗心来做主次或作斗争。而是明白告诉世人,人的腔子里跳动着的只有一颗心,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既没有主次,也没有对立。那颗心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你自己。那颗心也装不下所有的东西,心外无物,心内也没有模棱两可。“存天理”了,就要“去人欲”,“去人欲”了,就是“存天理”。反过来讲,不愿意“去人欲”,就是让心中自有的“天理”蒙尘,就是不愿意“存天理”,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个大写的人。

我们看身边的许多人,都不是主动选择要做一个坏人的,都是在“去人欲”时犹豫了、苟且了、自以为变通了,最终一步步让心中自有的“天理”蒙尘,最后成为一个连自己都瞧不起的人。

之所以要不断“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让“天理”充满内心。孟子讲“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断地“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让“天理”充满内心,直至“美大圣神”的程度。

今天我们讲“心随境转是凡俗,境随心转是圣贤”。“美大圣神”不过是圣贤将意见极为朴素的事情做到极致的结果。

有志之人的“长志”,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不假外求。有志之人的“长志”,将是将“存天理,去人欲”这件朴素的事做到“美大圣神”的程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华杉 1037个笔记自序 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王阳明的学问,核心是知行...
    阳明AI阅读 3,759评论 0 1
  •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汉唐雄风阅读 8,582评论 0 5
  • 卷上·门人陆澄录 〔1〕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
    十三少的梦阅读 4,359评论 0 0
  • 郑州线下研讨会2023年4月7--9号目录: 1.圣人之道 2.心即理也 3.格物致知 4.知行合一 5.吾性自足...
    君子333阅读 4,739评论 0 6
  • 陆澄录 【原典】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
    海上明月共阅读 4,06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