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在中国“让”是一种美德,“让”是把没必要让出去的东西让给他人,是一种自愿的分享行为。身为社会人的家长深谙合作的重要性,于是在孩子小时想要孩子学会谦让分享,以便他们长大的时候很好地融入社会,与人合作,并得到共赢。这样想没有问题,但教导时过度强调谦让,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可能事与愿违。在儿童游乐园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孩子玩得正高兴,有别的孩子也想同样的玩具,旁边的父母看到教育的机会来了,会说:“宝宝,把这个玩具让给这个小弟弟/小妹妹,玩一下好吗?”孩子若是不愿意,家长就劝:“你都玩这么久了/手里有这么多玩具,让别人也玩一下吧,要懂得谦让。”若是孩子还不愿意,父母的语气就会加重“妈妈/爸爸在家怎么教你的?要和别人分享,你玩了这么久/有这么多玩具,也该够了,要不然我不爱你了!”孩子会接收到什么信号?只有让出心爱的玩具爸爸妈妈才爱我,反之就不爱我。。要让孩子心里感受到,不管我让与不让,爸爸妈妈都爱我的安全感时,他才能试着去与人分享,去让与人。而不是强迫、被威胁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让一个吃不饱的人把饭让给别人是违反人性的;让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做他人的依靠是危险的事情。佛说渡人先渡己。自己拥有安全感,才有余力去助人,也不会变成帮倒忙。我们要学会让孩子明白谦让的道理,表面是少吃一块蛋糕,让出了玩具,但会得到他人的陪伴,得到感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021-06-0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鱼的文章分享篇,值得品读。 一个家族中,如果有一个人活出了境界,那么他的很多晚辈儿孙都会受益,我奶奶就是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