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边界不是墙,而是养育中温柔的坚持。那些被质疑的日夜,终将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块块基石。 15个月的陪伴和抚育,我逐渐知道我想成为怎么样的妈妈。
我要尊重我的孩子,让她感觉到安全,和被保护。不以我每时每刻希望她怎么样而去强迫她。我和她之间虽亲密无间,亦有边界。这个边界里,她会感觉到轻松,快乐和自由。长大后,也会知道别人的边界感,尊重别人。因为边界的存在,本身就在传达着何为爱,何为责任。
温柔坚持,我觉得是育儿的核心。
温柔(Kindness):指的是态度和方式。是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是用平静的语气说话,是共情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想玩鸡蛋,可是鸡蛋是大人吃的,宝宝要玩自己的玩具,那是安全,不会破碎的。”),是让孩子明白,“我拒绝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
坚持(Firmness):指的是原则和底线。是说“不”之后就坚持到底,是规则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发脾气或自己的情绪波动,亦或别人的怂恿而改变。(比如妈妈说不能敲蛋,奶奶就故意把蛋给宝宝,说:敲吧,敲吧,敲坏了没事的。)说道理,说不通的情况下,妈妈需要坚定地把鸡蛋拿走,放在不能马上拿到的地方,同时给宝宝她可以玩的玩具。这种一致性给了孩子巨大的安全感,他们不必去试探和猜测世界的规则。
“温柔”和“坚持”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温柔,没有坚持 , 变成溺爱和纵容,孩子会失去方向。
只有坚持,没有温柔 ,变成专制和冷酷,孩子会失去安全感。
独自育儿的过程中,被不断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超过了独自带娃的辛苦。
比如孩子的头型,医生都夸,睡得挺圆的 挺好看的。她们却还在以扁头为骄傲,但凡有人说一句孩子头大,都能扯到是被孩子妈妈睡坏的。当时叫她睡扁头。殊不知现在的扁头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去医院戴矫正头盔。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孩子一生病,就会马上说,是衣服穿太少啦,是妈妈没带好,是妈妈不给穿袜子。
横竖孩子有点小问题,都是妈妈的问题,而孩子好的方面,从来就和妈妈没关系。 没人带,也长得很好,跟孩子爸爸小时候一样。
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带一个孩子长大,是有人愿意花费所有时间和心力,有时候拖着病体,也默默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孩子需要我。她们张冠李戴,把孩子悄然成长的功劳,归到一些看不到的,却和她们自己有关的事物上,或许是为了急切地想否定什么。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跨过这座为了反对妈妈而耸立的大山,妈妈只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跑过来只要妈妈的抱抱,对妈妈笑得灿烂时,妈妈回应那个拥抱时,外界的声音越来越模糊。
养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作品,而是守护一场生命自身的绽放,妈妈既是土壤也是边界,至于那些指手画脚的风声,终究吹不进孩子与你之间的秘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