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接收”而不是“接受”,因为是否需要读研乃至读博现如今已经不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仅我问过的人70%以上都是因为就业,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高不成低不就,而最主要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形势所迫。
本科毕业时参加过几场招聘会看到的人山人海没什么没什么稀奇,倒不是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其实岗位特别多,但是却很少有学生真心想投简历的,为什么?便是就业观的问题。大家大部分其实想选的是国企、乃至央企,或者考公、考事业编,导致中小企业招不到人,国企央企又人满为患竞争激烈,最后不仅导致人才浪费,更不利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
国企、公务员这种铁饭碗思想的灌输让大家趋之若鹜,一劳永逸的考试自然大家觉得性价比更高,企业为了便于筛选便增高学历门槛,然后便出现了考研热,也许将来便是考博热,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许多工作本科生就能做何必又再去读研呢?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本应该进入社会成为创造价值的主题,却在学校多接受几年教育,这确实不利于经济发展,且本就是为了工作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读研做科研心也就不大。
随着提高门槛的这种风气盛行,大多企业也都随之提高门槛,难道将来大家只能考博吗?
而且这种铁饭碗的性价比本身就是对体制外就业的一种不公平,体制外的岗位已经被社会按资历能力分级明细,体制内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长期下来会培养出人的惰性,但是福利与空余时间的性价比却远高于体制外。另一方面,努力培养教育这么多年,最后在体制内长时间的惰性假设培养出,那么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人才浪费。
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诸如华为、阿里等的不断创新才能走在前列,促进经济发展,那么试想铁饭碗那种一劳永逸的思想是否能促进发展呢?
国家在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却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没有追上人才培养的速度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