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贝丝 TouchtheFuture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孩子应该几岁学英语》中提到,孩子的语言学习是有敏感期的,所以要抓住这一个学语言又快又好的宝贵阶段,在一岁前就开始让孩子接触英语。
有些爸妈就开始担心了:孩子这么早学习英语会对中文产生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是,大部分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过早”学习英语而产生的;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开始,双语学习都会对我们的母语产生一些影响。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影响,就能在孩子的英语教育中利用各种优势,尽量避免不良后果;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双语使用者,懂中文和英文,大家会不会对自己学英语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也感到好奇呢?
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挑战一下自我,来从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上看看双语学习会给我们的母语产生什么影响吧。
大家准备好了吗?
早期研究:双语者的优势
其实,20世纪80年代左右,很多语言教育学家就对双语学习的影响很感兴趣了,但那时大部分的研究还是比较浅显的。研究者一般将双语学习的学生与只学一门语言的学生作比较,看他们的(考试)能力有什么区别。
比如,当时加拿大的一项大型研究,比较了双语学生(学习英语和法语)和单语学生(只学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Genesee, 1983)。发现双语学生的母语(也就是英语)测试成绩并不比只学英语的学生差,虽然他们还学了一门外语---法语。
而且,其他的学科成绩,包括数学,科学等,双语学生和单语学生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相当于双语的学生在多学了一门外语的同时,其他学科成绩(包括母语学习)并没有受到任何负面影响。“学了法语后,法语好,英文妙!”听起来很让人兴奋是不是?
而且这是一项“纵向研究”,跟踪观察了这些学生两年,发现孩子开始学外语越早,效果越好,成绩越好。所以这项研究建议孩子应该尽早开始学外语。
现代研究:
双语学习,让人欢喜让人忧
但是,近年来,对语言习得的深入发现,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当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更深更细地考察这个问题时,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改变了人们对母语的处理和运用。
1. 负面影响: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首先,在词汇上,我们对外语词汇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对母语词汇的理解,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词,它的意义对于单语和双语学习者是不一样的(Pavlenko & Malt, 2011)。
比如,学过英语的读者知道“龙”这个词翻译成英文常常是“dragon”或“Chinese dragon”。“龙”在中文中表示一种“神物”,象征祥瑞;而“dragon”在英文中则常常描绘的是一种“怪物”,代表贪恋与破坏。这样,会英语的人对“dragon”的理解就会影响他/她对“龙”这个字的理解。与只会中文的人相比,还会英语的人常常会觉得“龙”这个字少了一点吉祥。
中国龙---祥瑞的象征
西方龙---邪恶的生物
其次,学两门语言的人对词汇的检索(lexical retrieval)会更困难。也就是说他们很难一下子想起来某个词儿。比如,给他们一张图片,让他们说出图片中事物的名字,他们花的时间更长(Kaushanskaya & Marian, 2007)。而且他们更是经常话到嘴边忘了要说什么(tip of the tongue) (Gollan & Acenas, 2004)。
这样的现象我自己就很明显。有时候烧菜马上要糊了,自己要用锅铲赶紧翻炒,想让老公帮忙接点水倒进锅里。指着水龙头“那个,那个,那个什么”半天,就是说不出一个“水”字。急的半死,但是根本想不起来。唉,自己是不是傻……不,其实我不傻,只是英语学太多,哈哈哈。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双语学习者要比单语学习者的词汇量要低。如果你放一束花在一个中国人面前,让他/她用尽可能多的中文词汇来描述它,平均而言,懂英语的人比不懂英语的人的说出的词要少(Bialystok, 2009)。
这一点还是很让人沮丧的,因为“词汇量”对于语言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丰富多样的词汇常常表示我们能准确理解各种文本。可是,事实就是如此,双语学习会影响母语词汇量的积累。而且这一劣势与年龄无关,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语言能力的增强而改变(Bialystok & Feng, 2009)。
所以,以上的种种都表明,在学了外语以后,我们使用母语的流利度下降了。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以上的种种现象都不难理解。
一是我们学外语后,使用母语的频率自然而然地要下降,用起来肯定也就没有原来那么熟练啦;
二是当我们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转换时,这两种语言也在相互摩擦,产生互动,所以外语中的词汇,词义等等,就不可避免地悄悄对我们的母语进行了修改和调整(Pavlenko & Malt, 2011)。
三是双语使用者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相适应的语言,这就需要不断地监控两种语言的使用(开启或停止),以免出现错误。这对人的大脑来说是一个繁重的活儿,所以有时候难免会出点问题啦。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开始担心自己或者孩子的母语使用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些影响虽然存在,但并不严重。而且,双语学习也有很多好处,不信你看:
2. 正面影响:元语言意识(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元语言意识,这是个很吓人的术语。用人话说就是,能够通过语言现象看本质,看到语言的内在规律(Barac, Bialystok, Castro, & Sanchez, 2014)。
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学汉语拼音之前,自己就能够感知到汉语是有声调的。老师告诉我们,汉语有四个声调(比如:欺qī,奇qí,起qǐ,弃qì),但这些孩子不用老师教,自己在听中国话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一点,这就叫做有较高的“元语言意识”。
好消息是,双语学习能够促进我们的元语言意识,让我们通过语言现象看到内在规律的能力加强(Barac et al., 2014)。
如果我们随机找一些中国学生来,一些学了英语(双语学习者),一些没有学英语(单语学习者),给他们一些错误的中文句子,让他们来找语法错误。你猜猜谁的正确率会更高?没错,是会说英语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让他们对母语(中文)的认知能力也提升了(Davidson, Raschke,& Pervez, 2010)。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实验(Berko, 1958),可以检测对英语的“元语言意识”。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一只鸟,叫1 bird;而两只鸟,叫2 birds. bird是单数,birds就是“复数”了,复数要在名词(鸟,bird)这个名词后面加s,变成birds。
这个小实验是这样的,语言学家画一只动物,像下面这样的:
并告诉小朋友,这种动物叫做wug(其实这种动物根本不存在,语言学家瞎编的)。然后问小朋友,如果有两只这种动物,该叫它们什么(正确答案是2 wugs,因为复数要在名词后面加s)。
科学家发现,除了英语还会其他语言(比如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等)的双语小朋友,比只会英语的小朋友给出正确答案的几率明显更大。说明学习外语后,对母语语法规律的认识更透彻了。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英语—西班牙语”的小朋友比“英语—中文”的小朋友表现更好。大家觉得是为什么呢?对了,是因为英语与西班牙语更相似,所以西班牙语对于英语学习的作用更加明显(Barac & Bialystok, 2012)。
所以,学一门外语,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有更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为我们练就一双看透语言的火眼金睛。当孩子或者我们自己为了学外语而痛苦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或自己,这是在炼眼睛呢,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的。是不是很神奇?
读到这里,大家都专业地了解了双语学习对母语的影响了。简单来说,就是双语学习对母语的学习和使用的影响是有好有坏,不知道大家对它是不是也喜忧参半呢?
其实对于双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大家也不必太过忧虑,因为这些影响虽然存在,但程度并不严重,并不会对母语学习造成实质性破坏。我们知道,有很多语言大家,比如钱钟书,林语堂等等不仅英文水平惊为天人,中文也是登峰造极。《京华烟云》就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原名叫做Moment in Beijing),后来又自己翻译成中文。由此可见,同样使用好两门语言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外语对我们母语的影响往往是广度上的(词汇量等),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多花些时间,多一些练习在母语上,这些影响就会更小。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在强调语文,加大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这些举措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而外语给我们带来的深度上(对语言本质的洞察力)的拓展,为我们的思维做了深度的锻炼,这对于孩子是非常宝贵的。
好了,我相信,今天大家都学到了很多干货,希望这对于以后孩子的双语教育和我们自己的双语学习有些指(zhuang)导(bi)作用。
Reference:
Barac, R., & Bialystok, E. (2012). Bilingual effects.Child Development, 83, 413–422.
Barac, R., Bialystok, E., Castro, D. C., & Sanchez, M. (2014).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dual language learners: A critical review.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9(4), 699–714.
Berko, J. (1958). The child’s learning of English morphology.Word, 14, 150–177.
Bialystok, E. (2009). Bilingualis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indifferent.Bilingualism,12(1), 3–11.
Bialystok, E. & Feng, X. (2009).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A. Durgunoglu (ed.),Challenges for language learners in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Davidson, D., Raschke, V. R., & Pervez, J. (2010). Syntactic awareness in young 1785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Urdu-English) children.Cognitive Development, 25, 1786 166–182.
Genesee, F. (1983). An invited articl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majority-language children: The Immersion experiments in review.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4(1), 1–46.
Gollan, T. H. & Acenas, L.-A. R. (2004). What is a TOT? Cognate and translation effec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0, 246–269.
Kaushanskaya, M. & Marian, V. (2007). Bilingu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interference in bilinguals: Evidence from eye tracking and picture naming.Language Learning, 57, 119–163.
Pavlenko, A. & Malt, B. C. (2011). Kitchen Russian: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and first-language object naming by Russian–English bilinguals.Biling. Lang. Cogn. 14,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