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诗经》2:郑国的崛起

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刘蟾的《重新发现<诗经>》。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周幽王和申国爆发了战争,周幽王兵败身死,西周就此灭亡,他的儿子宜臼成为了周平王,建立了东周,可是西周原本的首都镐京已经千疮百孔,无法继续成为首都,事实上太子宜臼也压根不敢回镐京,因为毕竟是他和申国国君引来了玁狁并导致了西周的灭亡,现在镐京的人肯定恨死他了,而且这个时候太子宜臼已经成为了周平王,对于他而言,把首都放在东边显然比放在关中地区要安全,因此他现在需要一个新的首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国的国君站了出来,他重新修缮了洛邑,并且建议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周平王同意了,这个小国国君自告奋勇要派军队护送,这个小国就是郑国,郑武公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忠心,而是他想利用这次机会给郑国谋取更大的利益,事实上,当时和他有一样想法的国家可不止有郑国,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除了郑国之外,晋国、秦国也都派了军队护送,在他们的护送下,周平王平安抵达洛邑。

现在迁都完成了,接下来当然就是论功行赏了。

先说秦国,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秦国还不算是真正的诸侯国,但是这次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而且把玁狁攻占的那些原本属于周的土地全部封给了秦国,这其实就是开了一个空头支票,反正这些土地周平王也收不回来了,你们秦国要是能收回来就给你们吧。

再说晋国,周平王把邠地赐给了晋国。邠地大约在今天汾河中下游、山西西南地区,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晋国因此强大起来。

最后说郑国。其实郑国原本只是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小国。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也是一位大大的忠臣。西周末年,面对申侯跟玁狁联军的入侵,郑桓公勤王救驾,最终和周幽王一起被杀,于是郑桓公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国君之位,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郑武公抓准了平王东迁这个好机会,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使郑国的声誉大大提高,他也因此获得了在朝辅佐卿士的职位,继续担任王朝司徒,自然就有很多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了。凭借这些优势,郑国迅速成为一个新的强大诸侯国。在春秋初年,诸侯之中最为活跃、最为耀眼的,就是郑国了。

就在周平王迁都的第二年,郑国拉开了扩张的序幕。

在秦国忙着对付玁狁,晋国忙着内乱的时候,郑国却依次灭掉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这其实就开了一个诸侯灭掉另一个诸侯的先例,已经严重践踏了周礼,可是郑武公这样做确实极大地提升了郑国的国力,所以后来很多国家也开始效仿郑国,春秋争霸的时代开始了。

看到郑国越来越强大,申国国君就把自己的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武姜嫁给郑武公三年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她却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儿子,《左传》里用了一个词,叫“寤生”,关于这个词,历来有四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说这个孩子生出来的时候是睁着眼的,第二种解释说生这个孩子的时候武姜疼昏了过去,醒来之后发现孩子已经出生了,第三种解释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武姜正在睡觉,结果一醒来发现孩子已经生了,第四种解释说武姜生这个孩子的时候,孩子是脚先出来,也就是难产。

这四种解释很难说哪个是对的,但是我更倾向于第四种解释,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武姜就特别不喜欢这个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生这个孩子的时候受了太大的罪了,她感觉这个孩子就是来报仇的。我们不要忘了,武姜可是来自于申国,当初西周之所以灭亡,不就是因为申国国君勾结玁狁入侵吗?而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不就死在了这场战争中吗?而武姜其实本身就是申国国君为了缓解和郑国的关系所使用的政治牺牲品,现在她给郑武公生了个儿子,简直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所以她就给这个儿子起了个名字,就叫“寤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难产”。这个名字也是够难听的。

后来武姜又给郑武公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得很顺利,所以武姜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再加上他是老二,所以他就叫叔段。

《诗经·郑风》里面有两首诗就是赞美这个叔段的。

其中一首叫《叔于田》,诗云: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这首诗用了设置悬念、自问自答的形式凸显叔段的与众不同。诗的意思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叔段去打猎,结果一条巷子里都没人了。为什么没人了呢?因为大家都去追随叔段了啊!

还有一首诗,叫《大叔于田》,诗云: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qiāng)叔勿狃,戒其伤女(rǔ)。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fù)。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bīng)忌,抑鬯(chàng)弓忌。

这首诗主要是写叔段的勇武,说他骑术高超,剑法一流,勇敢无比,还赤手捉了老虎献给了郑庄公,这个郑庄公就是他那个叫难产的哥哥。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武姜特别喜欢他这个小儿子叔段,所以她多次的请求郑武公立小儿子叔段为太子,但是郑武公一直没有同意,武姜也没什么办法。

后来郑武公死了,武姜的大儿子顺理成章即位,成为了郑庄公,而这个时候郑庄公只有十三岁,叔段只有十岁,所以武姜这个时候就比较强势,她请求郑庄公把“制”这个地方分给叔段。

这个“制”在哪儿呢?其实这个地方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虎牢关。这个名字是咋来的呢?据说是周穆王当年在河南打猎,有一个力士生擒了一头老虎并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就让人把老虎装在了笼子里放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就叫虎牢关了。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险要,易守难攻,是洛阳城的最后一道天险,对于郑国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叔段被封在了这里,他一旦起兵,郑庄公还真不一定抵挡得住,所以武姜提出让郑庄公把这个地方封给叔段,显然是十分无礼的,而郑庄公也的确拒绝了她。但是拒绝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郑庄公刚即位,势力还不够大,他还不能直接跟自己的母亲对着干,所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

他说“制”这个地方啊,太险要了,当初虢国就在“制”这个地方,虢国的君主仗着这个地方地势险要,不修德政,后来被郑武公给灭掉了,所以还是不要把弟弟封在这里,除了这个地方,其他的地方您随便挑。

这个回答特别高明,首先他通过讲当年虢国被郑国所灭的例子来告诉武姜,这个地方看似险要,其实一点儿都不吉利,你确定要把叔段封在这里吗?我知道你心里打什么小算盘,你不就觉得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吗?可是当年虢国不就被我爸灭了吗?那叔段如果在这里图谋不轨的话,我就不能把他灭了吗?当然如果意思表达到这里就停止了,可能这次对话就陷入了僵局,所以郑庄公就给自己母亲了一个台阶下,就告诉她你重新选一个地方,然后武姜就选择了“京”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郑国之前的首都,我们之前说了,郑国不是帮周平王东迁了,他们的都城在这个过程中也变了,所以“京”这个地方作为原来的首都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个很繁华,很富饶的城市,郑庄公这次不但同意了,还给了叔段一个称号,叫“京城太叔”。

可是郑庄公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这不是放虎归山吗?事实上叔段到了京这个地方之后,确实开始积攒实力。

所以郑庄公手下就有人看不下去了,有一个叫祭仲的人就给他说,我们以前留下来的制度是大的都,它的城墙不能够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的都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但是你现在看看“京”这个城市,它已经完全超出了限制,它甚至比你的国都“新郑”还要坚固,它的城墙比你的国都还要高、还要长,这是不符合制度的。你要是放任叔段、这么下去,你将来一定会受不了的。

你看这个祭仲,就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他其实是想劝郑庄公,你的弟弟可能要造反,你要提前做好准备,防着你弟弟,但如果直接这么说了,就完全是他主观的判断,而且郑庄公一直放任叔段,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宠自己的弟弟,你要是这么说了,万一郑庄公觉得你在离间他们兄弟,把你拖出去砍了怎么办?我这么说可不是危言耸听。

郑庄公的爸爸郑武公,当年就干过这种事。当时郑武公想打胡国,但是他没有把这个想法告诉任何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胡国,让所有人以为他是想要跟胡国联姻。

后来有一天,郑武公就跟他的臣子们说,我最近想要讨伐一下周边国家,你们觉得哪个国家可以打?然后就有一个大夫,叫关其思,跳出来说:“胡可伐”,就是我觉得可以打胡国。

然后,郑武公就非常愤怒,一拍桌子说,胡国是我们的兄弟国,怎么能打胡国呢?!给我拉出去砍了!就把这个关其思给杀了。

后来胡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觉得郑国真够意思,就降低了对郑国的防范,结果郑庄公出其不意,就把胡国给灭了。

所以祭仲这么谨慎地给郑庄公提建议,就是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关其思,他只是客观地把事实摆了出来,让郑庄公自己做判断。

然后郑庄公就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大家注意他对自己母亲的称呼,竟然是姜氏,这就说明他对母亲是非常不满的,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都是那个姓姜的女人要这么干,我怎么能够避得开这个祸害呢?”

祭仲一看郑庄公表态了,他也就把话说明了,武姜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吗?她是不会满足的,你要是不尽早把叔段处理了,等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后面就不好办了,这就像野草蔓延开了就无法清除一样。

郑庄公接下来说了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就是说那些干多了坏事的人,根本就是自寻死路,你就等着瞧好吧。

听到这儿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郑庄公其实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弟弟想干什么,但是他现在不能直接收拾叔段,因为叔段现在没干啥坏事啊,再有就是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至亲,因为犯了点小错误就被自己全收拾了,那他的名声可就臭了,更不要说他才即位没多久,本身自己的势力也不够强大,如果现在就和自己的母亲、弟弟对着干,还未必有多大的把握能够赢,所以郑庄公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

叔段后来果然变本加厉,他让郑国西部和郑国北部的边境城市同时给自己进贡,并且让他们听从自己的命令。

这就已经完全超越了他自己的权限范围了,可是郑庄公还是没什么反应,但有一个大臣受不了了,这个大臣叫公子吕,他就跑去劝谏郑庄公,那么公子吕会如何劝谏郑庄公呢?郑庄公又该怎么对付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重新发现<诗经>》,刘蟾著;

2.《失败者的春秋》,刘勃著;

3.《史记》,司马迁著;

4.《左传》,左丘明著;

5.《诗经》;

6.《吕氏春秋》;

7.《经典里的中国》,杨照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