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人
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更关键的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 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
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 角色框架层
角色很重要,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有些职业角色化程度高,如:公务员、军人、银行职员等
在办公室和同事交往,首先是角色对接,谈话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被角色控制
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第三层 资源结构层
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刻,很多人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如我们都曾是学生,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是小职员
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精神资源、出身背景、家庭人脉资源等等不同,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层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通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深度关系由此开启,一个女生,如果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存款和房车,去对一个人进行判断,那这个人是没办法跟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第四层 能力圈
第五层 一个人的内核,即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让他不爽或者烦躁?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情绪的开关
我们观察一个动物,它的状态、情绪,其实都是关乎他的生存需求是不是被满足
狮子为什么要去咬长颈鹿,其实狮子也很吃力、很勉强,但是必须厮杀下去
因为饿,因为生存条件不满足,生存的需求在驱动它。如果吃饱了,它才不会这么费劲呢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蹿下跳?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就像生存在驱使动物奔波撕咬一样,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驱动男人、女人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找钱,去满足自己,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动物是在奔波和厮打中强健了自己的肌肉,一个人时为了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在左冲右突里扩充了自己的能力圈
最内核的存在感,他的外面一层是能力圈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被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如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一样
因为扩充能力圈是非常痛苦的,是反人性的
总结:
最外层,感知层,是你看到一个人的样子,他的相貌、举止、着装
看到一个人,我们要知道他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角色化的产物
在感知层之内的第二层就是角色框架层
角色框架层再往里的第三层就是资源结构层,资源不只是一般都会认为的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
再往后一层能力圈,在能力圈的里面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如果我们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例:
2005年,我同时认识了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虾的徐易容和做校内网的王兴
当时我发现这三个人很像,做的都是Web2.0的网站
十几年过去了,这三个人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的公司也成了完全不同的三个企业
王兴做了美团,徐易容从抓虾做了美丽说,再到现在在做HIGO,而阿北一直在做他的豆瓣,已经快14年了
如果我们可以进入这三人的内心,就会发现,即使是在2005年,在他们外表看上去很像的时候,其实他们内心自己的存在感就是不一样的
以上,介绍了如何用产品经理看产品的认知框架,一层一层去观察和分析一个人
对于浅层关系,最表层的感知层就够了
如果我们只打算购买一个产品,那你只要看到最表层就够了;只想谈个恋爱,并不打算和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深入勾连,那你看到最表层也就够了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
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性,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这个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只做用户,想要短期关系、捡现成的,那你看到一个人的感知层和角色成就够了
但如果你是要结婚,你要投资一个人,或者你要选择和某个人成为长期的合伙人,那这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他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