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童年,虽然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和漂亮的衣服,但是却在奶奶的呵护下,对每个传统节日都能心心念念好久,直到将近40年后的今天,谈论起来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今天和大家说说我们小时候的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家乡处在黄河几字湾附近的晋蒙地区,清明节的习俗随着祖辈是从山西经雁门关也一并带了出来。
清明节前两日,村里的小孩子跟着大人收集花布头、剪竹鸡棍棍(一种植物,茎杆中空)、筛选并用清水泡圆黄豆,直到看着大人把面和好,放在炕头,盖上用茭秸秸(高粱秸秆)做成的篦子(又叫盖垫,如下图)盖上,用大棉袄盖住等着发酵,期盼的心才算稍微缓和了一点。
篦子(盖垫)
接下来就是缝制清明串串了,奶奶把给我们姐弟们做衣服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小布头剪成铜钱大小的圆形布片,这些布片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有蓝色、白色,布片的数量要比小孩子虚岁再多3片,每片布中间要用黄豆或竹鸡棍棍串起来,男孩用黄豆,女孩用竹鸡棍棍,做好的清明串串底部再加上五颜六色的穗子,奶奶戴着老花镜一边缝一边说“蓝天、白地,中间疙夹一岁,你数一数几岁啦?”做好的清明串串按照男左女右缝在小孩子相应的肩膀后,随着孩子一蹦一跳地跑跳着,仿佛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小尾巴。对于小孩子,戴上清明串串才是穿上盛装,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奶奶把发酵好的一盆面调和好碱面,揉了揉去,直到软硬适度,我们就准备开始做寒燕了。奶奶先把面切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团,然后搓成一头是尖一头是圆的长条,有尖的一头向上折一下,一个昂头的小燕子就做好了,然后用菜刀在尾部划两下,小燕子的尾巴和翅膀的雏形已经做好了。然后用清洗干净的梳子压出花纹,一只小燕子就做好了,我也早就摩拳擦掌想上手做了。那个时候除了玩泥巴,也没有橡皮泥可以玩的,而且这些寒燕晾干后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整年的零食口粮啊!我按照奶奶的方法有模有样地捏着,自以为感觉很不错。等寒燕捏的摆满一笼屉,爷爷已经把水烧开了,等寒燕上锅以后,奶奶找出三个干净的碗,倒扣过来,向变魔法一样从那个挂着黄铜锁的木头红柜里面拿出几个小纸包,里面有红色、绿色的粉末,倒一点在碗底,然后小心翼翼地倒入清水,用火柴棍搅拌直到粉末溶解,寒燕也很快就出锅了,奶奶笑着说我捏的是瞌睡了的鹌鹑,我就拿过来趁热先吃了,边吃边吧唧嘴,仿佛真的吃到了肉味,“女孩子家家,也没个吃相”这时候爷爷总会嘀咕我几句。奶奶像变戏法一样把寒夜点上了漂亮的彩色点点,放在柜顶等着晾凉。
随着大门吱呀一声,大伯和父亲赶着马车从田里回来了,大伯手里还拿着一支酸刺疙针(沙棘) ,刚才回来经过小河时候已经清洗干净了,大伯把它插在限制的一个大花盆里,盆里去年栽的白葱一冬天已经吃完了,就剩下一盆土了。我和奶奶一个一个把寒燕扎在酸刺的针上,仿佛彩色小燕子落满了枝头。
我穿上缝了清明串串的外套,高高兴兴地跑出去和村里的小孩玩耍去了,大家一见面,挨个看别的小朋友的串串是不是比自己的好看,“蓝天、白地,中间疙夹一岁,一、二、三……”大家齐声数着,明知道小伙伴的岁数,仍然要逐个数过来,如果有调皮的小男孩把别人的清明串串拽下去,免不了一阵哭闹,然后跑回家去找大人重新给做。
清明节过后,小孩子仍然舍不得把清明串串取下来,奶奶回告诉我,要把清明串串摘下来,埋到羊圈或牛圈里,来年就会有花牛犊或花羊羔诞生。虽然不情愿,但为了明年有漂亮的花牛犊或花羊羔陪伴,小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把清明串串取下来亲自去埋了。
有些镇子的小孩被大人告知,如果把清明串串埋在车辙里,就会变成花蝴蝶,不论是花牛犊、花羊羔或者花蝴蝶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反正孩子们是坚信这一点的。每年都会有黑白花牛犊或者花羊羔诞生,每年都会遇到好多的花蝴蝶,我们不能肯定哪一只是自己的清明串串变的,但是传统的习俗却深深地烙印在那一代孩子的心里,而且不论时光如何流转积淀,始终成为那一段人独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