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特别特别想喝果汁,但是发现并没有人在卖,那你会怎么办?当然是自己做咯(懒癌晚期除外,又或者说没有渴求到特别想要程度的除外)。
如果冰天雪地,你特别特别需要一个厚厚的围巾,但是发现没有人能提供,你会怎么办?自己做一个,或者是找一个秋裤之类的东西当替代品凑活着用。
总之,需求一旦产生,随之而来的驱力就会推动我们去满足这个需求。
那么,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很需要一个异性来保护你,养育你,但是这个人不在,或者没有这个能力,你会怎么办呢?当然是继续寻求,等到一直求而不得万念俱灰的时候,只能逼迫自己去做那个自己的保护者。在“继续寻求”阶段,多少姑娘遇人不淑,在“让自己成为”阶段,又有多少女强人应用而生。
是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几个这样的女性呢,聪明干练事业有成,却孑然一身孤孤零零,骄傲的点在于,别人能给的,自己都能给到自己,偶尔落寞,好像缺了那么一个人,缺了那么一段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有需求,需求被满足,自然而然的产生亲密。那么当一个人的需求,都靠自己解决的时候,在各方面都自给自足的话,就会减少了对外的求索,自然也就掐断了很多潜在的亲密关系。在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的前提下,这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给别人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就很少,在另一方面也就阻断了别人与之主动亲密的可能性。就好像是,一个基本上不需要别人的人,当然不希望别人去麻烦他。
这个让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衣食住行都由自己解决,懒得和外界沟通,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商品经济”是更高一些的社会发展形式,因为毕竟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擅长需求的方方面面,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里,不管这个事情你喜不喜欢、熟不熟练、擅不擅长,你都需要自己去做好,但在商品经济的世界里就不是这样,你只要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多做一些,做好就可以了,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去交换那些自己不擅长但是对别人小菜一碟的东西。这样大家互相满足,皆大欢喜,并且在交换的过程中,关系也自然深入和亲密。
那么既然交换的益处是大于自给自足的,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自我满足呢?在这个跨越里面,横亘着一个东西,叫做“信任”。如果当我第一次说出我的需求,没有被接纳、被理解、被满足,而是被嘲笑、被鄙视、被愚弄了呢?如果我擦干眼泪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是如此呢?信任的崩塌也在所难免,还是自我满足好了,虽然确实是苦了点、累了点、效率低了点。
就好像在年少的时候,你吃了一二三四五六七个苹果,都是苦的,你断言全世界的苹果都是苦的,以后绝不要再吃,别人说苹果如何好吃你也很难相信,最好的改变这个不合理认知的方法,就是你去吃一个甜甜的苹果,然后知道世界上的苹果有好有不好,睁大眼睛筛选就可以了。
那么重点就来了,首先你需要继续尝试的勇气,其次你还要有一个香甜的苹果,你要不辞辛劳的去找这样的一个苹果,突破不信任的墙,让自己和他人再次流动起来。
对男性极不信任的女性,需要有一个真实的靠谱男性在那里,供你去内化和整合,凭借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真实的互动中,在真切的感受里,重建对于异性的信任,慢慢脱下自己一层一层的防御和盔甲,留出空间,让女性的那部分特质真正的绽放出来,把这个性别给予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学会适当的信任、依靠,把我们不擅长的那部分,力量、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交给另一个性别的人去承担。
去努力内化一个男人,有助于更好的成为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