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了严谨的结构化思维与分类学科教化的专业人士,你跟他们讲敏捷,那都是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胡扯。
对于生于变化、长于变化的群体,你跟他们讲规范管理,他们觉得就是冥顽不灵的迂腐。
软件要去解决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整合过程中的冲突,不是简单的平衡可以解决,而必须是发展和变化的平衡。原因有三:
1.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没有止境。
2.对主观意识的探索成果渐增。
3.软件还原世界的过程粗放与精准并存。
如何把握发展和变化的平衡?
1.共同初始愿景与当期目标、近期目标、未来目标的平衡,试图用回答良构问题的方式去回答why的问题,制约其延伸与发展的方式,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找到这种变化中有章可循的那一部分。
2.有底线的迭代试错来应对变化。
3.设置软件的合理预期与定位,并且支持这些预期和定位的发展。
4.考虑每个人认知和能力的发展,认可发展的不同速度和深度。
5.前怕狼后怕虎,顾虑太多说明决心和能力不足,决心和信心是情绪和态度类情感的改变,用认知指导行为,用行为的结果强化情感。
6.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能没有梦想。步进的方式解决当前要求与梦想的差距。
7.在执行层面更多地考虑如何更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