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定做心理咨询师的那刻起,我想要的不是优秀,而是专业。专业的咨询师,能守住设置,怀有慈悲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清晰。而成为专业的咨询师,无法绕开专注的话题。
2013-2017,这五年,我在忙着学习,忙着泡在心理学的圈子里,忙着体验,忙着感受发现自己,忙着创造。。。。。。
这五年,就如盖房子,一直忙着打地基。感觉自己这方面真的好幸运,真是“越努力越幸运”,几乎可以说没怎么走弯路。
今天偶遇擅长沙盘技术的黄坚老师,他是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在课堂上呈现心理咨询部分最多最真实也最有实力和专业的老师,上午有想请他做我的督导老师,但还没想好。是的,心理咨询师的路上只有一个环节了就是合适的督导师,这是成为一名专业咨询师的必经之路,就如自我体验一样。黄老师说:拿不起就放下,拿的起就端着。
黄老师还说了一句让我触动很大的话:如果一直对外抓取的人,是很难专注成为一名专业咨询师的。
这让我想起,每次读书会结束后的分享,心理学班级课程的分享,还有后面的同辈督导的分享,包括很多朋友圈的分享,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期待被看见(点赞越多越开心)。
2018.2.1我已确认找到了自己,之前所有心理困境中的卡点一一找到,所以是时候往内看的时候了。原本还想着在朋友圈说些什么,其实什么都不用说,这么一想,内心无比宁静。
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前几天听了曾奇峰老师,李孟潮老师的直播,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存在和发展,有触动。然后翻出了当时在朋友圈分享的与赵旭东教授的合影。
杨凤池老师曾经是我的榜样,除了毕淑敏老师,然后就是他。可杨老师现在不断在外面上课,我对他的喜爱越来越低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上课多了咨询就做少了。一个咨询做的越来越少的老师,不是我的榜样。
喜欢赵旭东教授是启发于他的一篇:像绣花一样做咨询,这是我追求的状态。见到他本人,也是喜爱,可以接触的机会几乎没有,所以也就没有更多了解。(话说这些前辈其实都有课再开,但价格我目前还是接受不了。)
后面就是有个《镜子》的节目,看了几期李松蔚老师做咨询的状态,给他竖大拇指,冷静客观有慈悲心,榜样!
再然后就是前面第一次在直播里看到的李孟潮老师,从细节上我能感受到对他言吐思路和气场的喜欢。
最后是今天的黄坚老师,目前他是我见到真人版老师里最专业的,真的很用心。没有课件,看当时的场他能呈现出什么,很多互动的环节,谦虚,对心理咨询了解的很深入。
我想成为一位身心健康的人,我想成为一名专业专注的心理咨询师。So,2018年我的身心将踏踏实实的浸泡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工作中、读书会中、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来访者)、班主任工作中、同辈督导中、其它娱乐中。
PS,自从上周退出了好多个推广群后,我的世界安静了许多。同时,留下来的群的质量越来越高,互动也越来越多,喜欢这样的自己。
简书,是我一个人的舞台。这里是我唯一分享的舞台与记录地。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山本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