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这本《教学勇气》,如获致宝,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细细品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边读边思考,有些地方真是需要反复几遍,备了笔记本,边读边记,同为教师,有太多共鸣,其表述可能是我不曾想到的,没读几页,我却原文摘抄一段又一段,都说到我的心里去了。这是我刚开始读《教学勇气》,一边读一边写读书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心得,和我共同走进帕克.帕尔默的《教育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旅》。
读《教学勇气》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之教导自己认识自我。“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起来。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位置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读着读着,回忆起自己的教师生涯,确实也有过这样的写照。
正如作者所说: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从教多年,真真切切地体验过教育的快乐和痛苦。面对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我希望能洞察他们中每一个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心灵所需,给予他们精心的呵护,然而,我却没能做到;当孩子们对某一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表现出极度的疯狂的时候,我却不能和他们一起将问题深入研究下去……曾埋怨孩子个性太大,不听我的话,影响我教学的实施;曾埋怨教学计划不允许我自由地追随孩子们的兴趣;也曾埋怨没机会出去培训学习,不能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不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也曾埋怨忙于行政管理事务而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以至教育教学水平没有长进甚至有后退的迹象。
因此,面对教育中的困惑,屈服于现状,知难而退,不再深究。然而,《教学勇气》告诉我: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这段话无疑是对我心灵的一次充分的洗礼。无论教学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是值得我们去付出的。正如著名的特雷莎修女曾经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
我也想过,教学中的困惑来自哪里,是我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不够透彻?是我没有掌握娴熟的教学技巧?还是我的学生太复杂?总是不得要领,如今帕尔默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鲜为人重视的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和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用好这面镜子,从而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学看似老师们整天在研究着教材和习题,其实,教师自己内心世界是否丰盈也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的内心世界是否丰盈又与阅读的宽度和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曾听一位老师在请同事评课时这样说:“你给我评评吧,不用担心,好好给我找找缺点,哪里不行就直接说出来,哪怕把我说得体无完肤。”确实,有时我们身在其中,却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们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这些内容,我反复读过、听过多遍,细细思量我真的不了解我自己、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努力多学习,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是我应该致力追求的。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但这里“人”它包括哪些呢?通常我们提到对人的教育,人们都会把目光聚焦于“学生”这一群体。但人们往往会忽视另一同作为“人”的群体——教师。不仅如此,在这样长久以往的观念里,甚至连教师本人都忽视了自己是谁?由此可见,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里“人”的含义被窄化了。教师作为“人”的这一事实被边缘化了。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沟通。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首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
作为被忽视的人,教师是何物?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一项良心活……诸如此类的话语时常环绕在教师耳边。细想,教师完全是教学的工具吗?教师是被道德绑架的傀儡吗?教师是被贴满标签的玩偶吗?作者告诉我们:“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教师首先一个独立的,有着自我认同,保持自身完整的人。不管外界如何断定教师,教师自身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这样面对人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开展。正如书本中所说:“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幼儿园教师通常比那些有博士学位的人更懂得技巧,或许是因为低幼年级的儿童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儿童,他们不关心你接受过什么样的学校教育,谁是你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或者你读了多少书,但是他们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你是否真实,并且相应地做出反应。理解幼儿的天真无邪增强了我们的信念:在每个教育阶段,老师的自我是关键。
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内心交流,让教师认知的世界连接起孩子的世界。在本书中,作者就指出:“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关系着你能否和学生进行心的沟通,带领孩子们进行心灵之旅。
关注自己的心灵,寻求自身认同和心灵的完整,教师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带领孩子向完整的“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