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A最近每天都在为婆媳关系苦恼,见面就大倒苦水,在她眼里,婆婆小肚鸡肠又固执己见。之前婆婆住小叔子家,婆媳之间只有节假日短暂的相处,彼此都有很好的感觉,甚至有一次听说小叔子两口惹婆婆生气了,她还义愤填膺的对老公说:“把妈接咱家住”!终于孩子出生了,老公随了她的愿,顺理成章的把婆婆接回来了,因为彼此都带着对对方的那份美好相聚在一起的,所以在最初的相处中,不能说还算融洽,是非常融洽,然而,就像每一个故事里经常会用的一个成语出现了,叫“好景不长”,还有个词语叫“审美疲劳”,在关于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两个女人开始了冲突不断,A觉得自己一直在忍让,但依然无法按捺自己内心的不满与焦灼:看见婆婆经常吃剩饭菜而且还让孩子吃,她急;听见婆婆发无名火批评宝宝,她更急;她想让婆婆了解新的育儿知识,婆婆不以为然:“我都养大了几个孩子,而且个个都能挣钱”!她跟爱人抱怨,可爱人说:“她老了,你不可能去改变她,再说现在咱离不了我妈帮忙,你就不能忍忍?”
好吧,忍到孩子上幼儿园吧,她对自己说,毕竟自己要上班,必须依赖婆婆的帮忙。
因为是在忍,所以,她更难受。但完全听婆婆的,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难。
这也是很多人曾经面对过的难题。
我别无选择,所以只能忍,所以忍的很痛苦。
但,她没有看到,忍也是她的选择,而且是当下做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有婆婆在,首先省去大笔开支,不仅省了保姆费,婆婆买菜做饭,几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而且,孩子由奶奶带,安全得以确保,即使做不到科学育儿,但一定不存在虐待孩子之说。
而这由孩子带来的婆媳冲突,归根结底是谁的方法更科学,谁在养育孩子方面更有话语权。
其实,仅婆婆带孩子所带来的两大好处就值得向老人表达感谢。但问题是,一旦抱定“这本来就是婆婆应该做的”,理所当然的同时,会否认了已获取的好处,眼里便只剩话语权的争夺,不适感愈发强烈。
否定自己已经获得的好处,放大对方给自己的不适感,直至深陷别无选择的情绪陷阱中,只觉自己无能为力,让关系越发紧张、僵化。
然而,这不适感本来就是好处的成本。
所有的选择都必须有成本,想要一切全由自己作主,可以请保姆,那就要承担用保姆的代价:一笔固定的支出、随时辞工的不稳定以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奇葩,甚至意外。
也可以选择自己带,这个代价是暂时失业,等孩子大了,再重新开始职场生活。
说什么请不起保姆,丢不起工作,都不过是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
自己能力不足,怪得了别人吗?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境况,表面的无路可走,其实是无法直面自己的能力不足,为了掩盖对自己的不满,攻击外界,至少显得自己有力量。
而那些看上去糟糕至极的选择,在当时也必然权衡过利弊,是当时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定。
从来没有绝对好的选择,只有不后悔的选择。
任何选择都必然有其代价,能承担代价,就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自己当时多么的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