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162 2018-09-27

传习录下

【原典287】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先生说:“大家都说格物要照朱熹的办法,但大家何曾按他的办法去实践?我是真试过。早年我和一个姓钱的朋友一起讨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但哪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我就指了亭子前的竹子,让他去格一格看。钱同学就早晚去格竹子的道理,竭心尽力格了三天,弄得劳神成疾。我说这是他精力不足,我自己去格一格。从早到晚地格,也没格出什么道理,到了第七天,也把自己格出病来了。然后我们俩一起感叹这圣人真是做不得,没有他那么大的力量去格物了。等我被发配到贵州,但龙场呆了三年,我对格物的道理有了自己的心得,才知道天下之物,本来没什么可以格的,格物之功,只能在自己身心上做。这就决然认为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才有了自己的担当。这个道理,今天说给大家听。”


【原典288】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译文】

弟子中有人说,邵端峰认为儿童不能格物,只能教给他们洒扫应对。

先生说:“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儿童的良知只到这个程度,就教他洒扫应对,也就是致他的良知了。又比如,儿童知道敬畏先生长者,这也是他的良知所在。所以在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这就是他能格物以致尊敬师长的良知了。儿童自然有儿童的格物致知。”

又说:“我这里讲格物,从儿童到圣人,都是这一个功夫。但是圣人格物,功夫更纯熟,不需要费力气。这样的格物,就是卖柴的人也做得到,从公卿大夫到天子,也都是这样做。”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T�V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