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简书上翻晒历史的文章特别多。谈古论今,百家争鸣。或长或短,或小或大,或正或侧,多向思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本是好事。但一些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史实的态度过于随意,观点失之偏颇,出言无状,哗众取宠,不足以服人,窃以为需改之。
简书尽管是个自由平台,但发文也要对自己、对读者负责。文艺的使命就是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如果为了娱乐,发些浑段子,还是省了,找你喜欢的族群,私下里说。有人好抬杠,啥是正能量?如果装不懂,说明你不关心政治。
国人和洋人相比,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我前文就讲过《二十五史》来历,都是后朝写前朝,后人评前人。每个朝代都设有官方修史机构、才学高深的编修大臣,有记录皇帝《实录》、《起居注》的专职人员,他们的劳动果实就是修史的第一手资料。尽管不能保证全部客观公正,但毕竟是先贤们心血智慧结晶。你,作为后人,对历史并未做一番研究,一时心血来潮,便高谈阔论;稍懂皮毛或以讹传讹,随意评点、诽谤先人,是对历史的大不敬,对祖宗的大不敬!
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倒行逆施
大家都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是当时形势需要,是一种政绩。可一位简友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是败亡之道。还有几个人便跟着评论,论点独到。这些哥们学过历史吗,西周大好江山,正是由于王权丧失,各诸侯不尊共主,才导致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分崩离析,秦始皇这一点是非常清醒的。也正是一些儒生、方士嚷嚷要实行分封制,秦始皇才大开杀戒。假如,现在的中国,30多个省、直辖市分封成几十个国家,你看,合适吗?
二、以偏盖全
有简友,不知生活中受了什么刺激,说世上没有仁义道德,嘴上说,背后都是假仁假义。接着便以宋襄公为例,来加以论证。宋襄公的例子,现在很有研究,不能因为泓水一战的失利而加以全盘否定,作为千古笑柄。你先弄明白他为啥能列入春秋五霸,宋国与秦、楚、齐、晋相比,国力不值一提,那还能称之一霸?是太史公司马迁这样评的。大家知道司马公的脾气,汉武帝也不怕,他为何尊重一个失败者?因为宋襄公时代,是春秋早期,作为商朝后裔,他讲仁义道德是说明有修养的,他还想匡扶正义,主要输在实力不行,不能说他人不行。否则,老霸主齐桓公也不会对宋襄公托孤。至于为何讲仁义的落下笑柄,后面还有故事。大家知道很多成语,诸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杞人忧天、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成语,为何都加在宋、卫、杞人身上。这些成语是真实故事吗?不过是战国策士们写文章,为增加语言趣味、说服力编出来的,《韩非子》里就有九个成语故事。为什么讥笑这些国家的人,因为他们是夏、商亡国之后人,明白了吧,老祖宗们压根就欺负弱者。
三、攻击名人
什么岳飞该死,诸葛亮只能排第几,谁谁不死,谁谁就无立锥之地·····这些文章就像小孩给大人讲故事。已经定局的东西,你把它假设一番,推理一番,把几千年树立的名人、伟人推倒,是图一时之快,还是逆反心理?岳飞,他是个积极进取、尽忠报国的典型,没有按照宋高宗的思路,过于忠直,才导致杀身之祸。他是人们爱戴的英雄,你现在说他不会事儿,不懂政治,该死。这样的文章,你立意何在?攻击历史,把岳飞拉下神坛,体现自己标新立异?有必要吗。还有论三国的,说如果郭嘉不死,诸葛亮只能排第三。谁让你排名了?诸葛亮的形象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尊崇,体现的是为臣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宁可累死,绝无反心。这是上升到道德层面,被神化的形象。单论打仗、治国,西蜀一隅之地,诸葛亮能比曹操、孙权有本事,不见得。挖掘历史,一定要有理有据,像写议论文一样,论点先站住脚,论据无懈可击才行,不要图新鲜,大发一通议论,于人于己,没大益处,更文有何意义。
四、剽窃重译
我看到有些写历史的文章,很是不解。简书又不按字数计酬,干嘛一写数千,上万。一看内容,乖乖,要么南北朝,要么汉唐一段历史,夹杂自己一些白话,把历史重新翻译过来,重磅撂给读者。不知历史的,还以为作者胸罗万象,博古通今,其实是一种重复剽窃。写历史要么给人知识;要么给人启发。我们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回顾战争,为了珍惜和平。更文的目的是啥,翻译那一段历史想干啥,要让读者明白,否则,下那么大功夫,劳而无功,失去作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