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听上官文露解读张爱玲的小说《色,戒》。
这是我记的笔记手帐:
我绝不会一字不漏地把听到的解读写进这篇文章里,其实我是围绕自己记的笔记来阐述的。
我通常会边听解读边记笔记,文露老师解读里面其实还引用了不少小说的原文,往往读完了一段原文,就开始了针对这段原文的解读。
而我记下的则是她解读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打动我的那部分。
下面是我记的具体内容:
小说里只需要一句话就点明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本质关系,这简直就是像妓女和嫖客,王佳芝被动地等待着,像一个女人等待着男人而不是一个诱饵等待着鱼儿上钩。
张爱玲为什么写王佳芝像个妓女一样呢?
这是因为王佳芝根本就分不清她做的戏和她真正的人生了,她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这场任务里把自己和易先生当作了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还是那句话:色易戒 情难守。
王佳芝根本就没有什么激进的爱国情怀她自己根本就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她还不能够去把控自己的情感,也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所以她需要找到一个自我,而和易先生相处的时候她可以全心全意地扮演“麦太太”的角色,而易先生本来也是情场上的好手,也可以演给她无比真挚的爱。
在李安的电影中戒指一直是一个贯穿性的道具,而张爱玲表达的一定不是想说物质对于年轻女性的引诱,而是对于王佳芝这样一个没有感情经历的女孩来说戒指就可以当做爱的证明了,对戒指的种种反应和浮想力藏着的是王佳芝天真的、一尘不染的心,这颗心让她没有了特工身份的防护衣,暴露了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弱点。
人也是因为有了弱点才会越发的显得有血有肉。
其实我们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位王佳芝,因为我们太需要情感的补偿,所以世俗中那些所谓最昂贵的代价足以让他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觉得自己得到了爱。
戏就快要落幕了,王佳芝反而松了一口气,这是一场戏与另一场戏的交接之处,她从放走易先生开始就扮演了另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为爱牺牲的痴情女子。
她走出了珠宝店后已经隐约知道了自己的结局,生死关头难免紧张,但那种紧张已经没有了痛苦挣扎的色彩。
王佳芝的人生就这样永久地停留在了这玫瑰色的一刻,她的人生结束的可以说是既悲哀又幸福。
悲哀是旁观者来看,我们觉得因为她误认为那个人爱她而白白牺牲了性命。
而幸福是从她自己的角度出发,她幸福就幸福在到最后一刻她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为爱牺牲的女人。
从生到死,故事就发生在短短的一天里,在那样曲折惊险的情节之后,张爱玲又将读者的视线带回了牌桌上。
易先生回了家,几个太太嚷嚷着让他请客吃饭……
张爱玲笔下的易先生心狠手辣,到最后还自我陶醉地认为自己的心狠手辣是男子汉的作风,这是张爱玲的对爱情的观念冷到彻骨的一部小说。
从《倾城之恋》里的还有一丝真心,到了《留情》老夫少妻只剩下相依为命,她说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最后走到了《色,戒》,一个人可以因为她自己都无法把握的被爱的感觉而牺牲生命,而最后张爱玲还向所有人摧毁了这个被爱的假象,因为易先生对王佳芝没有半分怜惜。
这篇小说几乎完全以王佳芝的心理活动作为主线,到了末尾才让人一点点看透这个易先生,不能不说他也入戏了,因为王佳芝的爱情演的逼真,他才陶醉这几分真,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个人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却演错了对手戏,亲自判决王佳芝的死亡成了易先生心里最终极的占有,这听得让人脊背发凉。
张爱玲也承认这正是她想要的,因为只有深挖到这种程度,人的极度自私才能赤裸裸、血淋淋地暴露出来。
最激烈的戏往往都以最平淡的方式落幕,仿佛这样才可以让人回味无穷,易先生的画面就定格在一众太太的嬉笑声中,他只是悄然走了出去,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一样,这是作者的狠毒之处。
而改编了《色,戒》电影的李安到底是太过温柔而敦厚的,他给《色,戒》保留了最后一点希望。
在电影中的易先生梁朝伟在故事的最后,纵使同样是亲手给王佳芝下达了死亡判决书,但是当他一个人回到房间坐在王佳芝那张曾经睡过的床上时双眼还是泛红了,这至少让人觉得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感情达到了双向的交流,而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反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点温情让电影《色,戒》绝不可能属于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