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的感觉。
首先让我注意到这种感觉的,其实是摄影。
我平时很喜欢关注些自由摄影师,从纽约到北京,喜欢他们的照片不拘一格又有自己的腔调。他们也会去不同的地方旅拍婚纱照或者写真,时间久了,我逐渐发现,他们会每年去同一个地方去很多次,客户需求加上踩点儿方便,于是,秋季我会被他们绝美的枫叶照刷屏,冬季又会被他们掀起的异域海岛风情激起心中的小浪花。于是,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分别私下问了他们,“既然很多客户都钟爱热门旅游地,也想在热门季节来一次浪漫的婚拍,比如法国薰衣草、冰岛极光、日本樱花等。那么,你们怎么抵抗拍照中所遇到的审美疲劳呢?”
有位小伙伴的回答就很实在。他说:“我时刻谨记两点。第一,同一个地方,重复率控制在40%,每次都会依据对象不同拍些创新照。第二,也就是提高价格,降低去那里的频率。”
的确,换位思考,如果摄影师热门,那么他/她的档期就会很满,也就无形中失去了很多自己探索尝试的时间。而如果初出茅庐,时间虽充足,却又没了稳定的可支撑自己自由拍摄的资本。这两点,似乎始终是矛盾的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永葆好奇心不断探索的摄影师是有多重要。
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就是说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因为,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必然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
美景如是,美食亦然。想来像我这般热爱美食的人,如果半个月重复那几种钟爱的食物,都难免疲劳。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上学时总觉得饭堂的饭没特色不好吃,其实扪心自问,那也不是真的难吃,只是天天两三顿去吃,口味已经腻了。这时如果不周末出去腐败一下,就容易产生抗拒心理。随后潜意识里排斥饭堂的饭,于是转向外卖、小吃摊和校外的小餐馆。所以,时常换换口味的确有利于重燃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
看宫斗剧当然会有审美疲劳。这两年火的几部古装剧,女主都会经过一个由天真单纯不愿意斗到不得不斗再到成功到达权利巅峰高处不胜寒的转变,作为观众,不过是看着演员不同服装不同而已,眼神和气势没有太多不同(《琅琊榜》除外哦,我还是很爱它的)。
刷微信也是。每天都会看到几篇很赞的文章,可是,往往这样接地气儿的文章会由十几个不同公号在几天之内轮番转发,此时如果再看到朋友圈那熟悉的标题,也就少了初见时的惊艳。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井喷式互转,任谁也会有疲劳。
婚姻中显然也存在。早在冯导2003年底执导的《手机》中,费墨教授就有发自肺腑的金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十多年了,这种论调一直没有停过。之前我也问过家中某人,每天看我会不会腻之类的,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因人而异。如果处理得好,天天相对也觉得有趣,反之,即使异地也会矛盾频发。从乍见之欢到久处不厌,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我们的对抗方式也许是,平等、独立、共同成长。每天都有共同的爱好可以一起分享,又有独立的时间可以支配自己的“私人”生活。一直坚信,所有的久处不厌,都是因为用心。爱情并没那么高深,只是在温柔的时光里,慢慢习惯。爱情很重要,但陪伴与懂得,同样重要。我所期望的两个人的状态,一是他要能欣赏我,二是他要能让我更欣赏这世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如何抵抗审美疲劳呢?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永远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一个人来说,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认知和感知的原动力,如果一件事务或者行为长期的体现在眼前,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事务或者行为已经在心理上失去了好奇感,那么你的潜意识就会让你的头脑或者说意识转而去发现可以重新唤起好奇感的事物或者行为,这时,所谓的审美疲劳出现了。为此,你需要培养耐心,每天制定个小计划,多接收一些各方面不同的讯息。
以下简单列举以下我这个月在读的书,仅作参考。有时我们爱一本书不是因为它有多经典,而是由于一天的工作累了,翻起它们,会令我们轻松平和又自在:
1.《日本,去1000次也不够》
这是在一个培训讲座中偶然被推荐的,作为自由行小达人,我也很喜欢日本。作者是上班族,曾把几年内的所有假期都用来去日本,于是有了这本不拘一格的有趣小记录。这不只是游记,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用心体味。
2.《素履之往》
木心的书。不是第一次读,却每次都能找到inner peace。
3.《万物皆有欢喜处》
里面作者专访了很多手艺人。如何才能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有静下来才知道。如她所说,“心念纯粹的时候,才能耐得住当世的琐碎与浮华,这才是我们都在找寻的,真正的你”。
4.《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的这本经典已经重读很多次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你一定会惊叹,原来城市还可以这样记录。
5.《忘言书》
自大学时读到那本《孤独六讲》后,一直很喜欢蒋勋的书。文字有质感,品味出众。时刻提醒我们,想象另一种可能的重要。
最后,请时刻谨记,千万千万别对自己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