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除了春节就是中秋节最值得期待。因为这天会有好吃的。亲戚间相互拜访会送礼。在中国人情习俗中,送礼也是一种文化。别人送来的东西,作为回礼,你把别人送的东西原封不动地送回去,是暗示别人:他(她)送的礼物你不喜欢。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一般主家女人会把礼品换一份作为回礼,比如把客人的跟自家的月饼调换一下作为回礼。
中国的人文交往,真是很微妙。收礼的人如果不回礼,会给人“不懂礼节”的印象。所以,不管什么节,中国人都习惯了礼尚往来。
2
小时候,没有到中秋节这一天,是不能正式吃月饼的。
一来,是因为那时候经济紧张,月饼是我们生活中的奢侈品。总要把该送礼的亲戚家给送完礼了,父母再按照家里库存的月饼量考虑中秋吃的月饼。一般,家里如果礼品剩下不多,父母只会随意买点价格不贵的月饼充数;如果家里月饼数量多,我们便可以大吃特吃。幸运的话,还能多吃一个星期。
二来,农村重视仪式感。家里人认为,只有中秋这天吃月饼才最应景。
小时候,中秋节这天一家人吃完饭后,便搬了圆桌到院子里,再把各种月饼放在桌子上,大家一起喝茶聊天。等月亮最圆的时候,我们再开始切月饼,过中秋。那时候,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仪式,现在才知道这是“献月”的意思。
3
小时候市面上普遍卖的月饼是一种白色的糕点,后来渐渐有了莲蓉月饼、双黄月饼、五仁月饼、肉松月饼.......一开始,一盒月饼里头全部品种一致。慢慢地,便出现了套盒:一盒月饼里头有多种月饼。
月饼种类多样化,也预示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不那么痴迷于月饼了。月饼除了中秋节必须的送礼佳品,多数人都是形式上吃上一两块,便会觉得又饱又腻。要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吃上两三个也不会觉得腻,而且幸福感爆棚。说来,生活水平是在影响着我们对物质的态度。
4
不过,不管生活水平再好,远离家乡,在外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如果能吃上一口月饼,满满都是对家乡的思念。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假期少,路途远,大家都选择在学校过中秋。我们这些刚离开家,来外地求学的孩子在中秋这天都特别想家,一位离家近的女同学拿了一个冰皮月饼说要一起分享。大家不好意思,她说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不吃就会化掉。
那是一种白色的、软软的、糯糯的月饼,放在嘴里就像一团被融化掉的棉花,特别好吃。女同学把它分成六份,每个人吃一小块。那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钱,能吃上一块满带“家”的味道的月饼,大家都很满足。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那个月饼是女同学男朋友送她的。知道实情之后,我们感动不已。
5
现在过中秋,除了能与亲人团圆并趁此机会放松一下。好像我们没有像过去那么期待过节了。
生活水平好了,过节加菜这一环也不再能激起我们的兴奋感。这要是过去,我们一定会热烈讨论。
对于月饼的品种我们也不再争先恐后地给予建议了,因为月饼吃多了,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现在中秋送礼,为了避免月饼吃不完,很多人也会把其他礼品代替月饼礼盒了。前天我在超市,看到一位阿姨买了十多瓶油,都是为了中秋送礼。
时代在进步,希望我们的节日能越来越多样化,生活也能越来越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佳节,团圆的日子,不管你在哪里,祝你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