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秋,看了一本有关月亮的书,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看了大概三分之二,发现与月亮和便士无关,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文学作品的表达都是运用的比较含蓄的方式,没有直白的讲道理、摆事实的。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来反应人性,反应现实生活的。这就涉及到怎么欣赏艺术作品的问题了。
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一窍不通,但是通过看书我有一点体会。无论文学也好,音乐也好,歌剧也好,都是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怎么样才叫“共鸣”?需要点想象力的。在这方面,我觉得艺术作品只是启发你想象力的一个引子。至于你能获得多么大的艺术享受,全靠你的想象力了。
《月亮与六便》取材与现实人物,但又做了一定的虚构和升华。讨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关于人生的意义与我和外界的关系。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文字的流畅及故事情节的完整。每个问题交待的都很清楚,人物性格很有特点,做出的行为很符合人物特点。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完全领悟书中的内容,今后还要多看几遍。但是,这种叙事方式我觉得是我喜欢的。不像王小波的小说,让你看着有点懵。
读这本书时,会让你有些联想,而产生的联想就是你一这本书沟通的过程。有人说,读书就是为了触发自己的想象力,引发联想获得灵感,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享受,我觉得就是要获得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在你全神贯注做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事情时容易产生。但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这种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获取。艺术作品就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前提是你得能够欣赏。如果你听演奏会就像无数个鸭子在舞台上乱叫,那还不如回家做梦去那。心流的体验会将你带到另一个状态之中,让你体会不到时间的流逝,暂时隔绝现实生活带给你的烦恼。就好像灵魂出窍似的。这种状态,在读书时也可以获得。就像很多人读武侠小说时,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直到翻完手中的书为止。
《月亮与六便士》给我带来了这种体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兴趣是,作者是怎么讲故事的。我想学习他讲故事的方式。这本书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几乎是文学青年必读的一本书。当然也会有很多关于它的书评。通过读书评,可以发现自己的领悟能力,判断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也算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