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有舒适区的,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文章中谈到“你之所以还没有成气候,是因为你太舒服了”。你平常的各种诉求中都包含一个主题词——舒服。对有麻烦的事情、有挑战性的事情,你会有一种本能的逃避。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公司的问题。一个公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以后,会进入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这个时候,很多东西都是顺利成章了:客户顺理成章地来了,也能顺理成章地得到投资,整个公司运营地非常正常。这个“正常”就是公司的“舒适”,进入一种公司领导者会很习惯,甚至很享受的状态,这种状态就表明这个公司进入了“舒适区”。
按常理说,我们人生的最大追求应该是幸福。企业经营者也不会主动去追求“不舒服”,如果追求的是“不舒服”,创业的人大概只会剩下那些特别有理想、甚至有点受虐倾向的人。进入舒适状态没有什么不好,舒适本身也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目的。但是当我们进入舒适区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给自己钉一块“牌子”——“此地不可久留”,因为留久了就会陷入很大的麻烦之中。
谷歌的“逃离之术”
前不久,谷歌公司改制了。我们熟知的谷歌,变成了一个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它的母公司叫Alphabet,这个公司旗下还有很多跟现在公司业务相差很大的很多子公司。
谷歌为什么要改制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我觉得有必要特别注意。这一条写在他们公司对外发表的公告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相信,久而久之,公司就会习惯以驾轻就熟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变革的话, 也只是做一些渐进式的变革。 然而在科技产业里, 总是有一些革命性的创意来驱动下一波的经济增长。”
这条公告,说明谷歌公司同样遇到了“舒适区”危机,这就像很多成了名的歌星,只唱一首歌,就到各地去走穴赚钱,久而久之,就进入了他们职业的“舒适区”。这种舒适区会让你很自在,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一家公司,当你觉得很“自在”的时候,就必须不停地要给自己找一些“不自在”。
谷歌在解释这个新名称的时候,我还特别注意到了一点,这个名称后面的三个字母:bet,组成的单词的意思就是“赌”。这就表明,一个公司,即使做到跟谷歌一样大的时候,依然要学会去打赌;也就是去面对不确定性,去冒险。谷歌在取这个名称的时候,也期望未来公司能够保持这种冒险精神,让公司从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从“舒适区”转向“非舒适区”,从渐进式的变革转向冒险性、突破性、颠覆性,当然也是高风险的变革之中。
在英文中有一句俗语:“Push yourself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用一句中国的俗话也可以表达,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这句话我们太耳熟能详了,反而对其麻木了,没有太多的感受。但是你仔细体会的话,让自己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观点上东西方的智慧是不谋而合的。
是诅咒,还是福音?
我想起一个特别能说明这个观点的企业案例,这个企业的名字叫“北极星”,是一家专门生产雪地摩托的公司。像北欧诸国、俄罗斯、加拿大,这些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国家,常年积雪。过去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都是用雪橇。现在换成了一种更便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雪地摩托。
这个雪地摩托我在芬兰尝试骑过,动力确实很大。有时候雪都已经没到你的膝盖了,你依然可以骑着它,马力强劲地前行。这家公司就是为这些地区的人出行服务,也是别开生面地做了一款非常实用的产品。
但是这个非常成功的产品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它的销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极大的限制:首先它只能在经常下雪的高纬度地区销售,销售地区非常的固定;其次,雪是季节性的,毕竟还有半年是不下雪的。如果遇到某一年雪比较少,销售量也会明显地下降,如果一个公司的业绩要靠天吃饭的话,会比农业还不稳定,是非常危险的。
这种非常倒霉的情况,这个公司真就碰到过一次。曾经有连续三四年的冬天,降雪量都非常的少,这种情况导致公司的业绩急剧下滑。使得公司突然一下子离开了“舒适区”,现金链断档导致公司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
但是北极星这家公司,在面对这种逆境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种逆向思维:难道我们一定要卖雪地摩托吗?我们的摩托有没有可能在更多的地区销售呢?
这种逆向思维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寒冷地区的人往往都喜欢去低纬度地区度假,比方说去马尔代夫或者三亚,当他们踩在热带地区的沙滩上,突然发觉跟踩在雪地上的感觉非常像。这时候就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我们能不能开发一种能够面对更复杂的路况,能够在雪地和沙地上都行走自如的摩托?
有了这个灵感,在这种逆境下,他们咬着牙顶住了压力,成功研发了针对雪地和沙地都可以行走的摩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普吉岛这种热带旅游地也能看到专门租北极星摩托的店的原因了。
北极星公司从“舒适区”被推到“非舒适区”的这个境遇,也成就了这家公司如今的辉煌。在经过这场大危机以后,它的销售量猛增,销售范围更广,而且销量也变得更加稳定。所以,当我们被迫离开“舒适区”的时候,这是一种“诅咒”,但同时也是一种“福音”。
舒适区的警示牌
Alphabet公司和北极星公司都深谙这个道理:舒适区是一个“此地不可久留”的地方,但是有时候,即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马上离开“舒适区”,因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
古人也云:“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主动地逃离舒适区,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比如说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地开车,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是一个人开车,那就更危险了。因为高速公路的路段都比较平直,在这样的路段上开一个小时,就会昏昏欲睡,很难抵抗住睡意来袭。
因为面对比较平直的道路,要求你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少,在这种刺激很少的状态下,接受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同质化,这就导致大脑会渐渐处于关闭状态,很多车祸就是这样发生的。
所以很多新款的车都会用大数据检测你的行为。它会根据用户的坐姿和身体动作的特点识别你是否进入了“打瞌睡”的状态。如果一旦进入“打瞌睡”状态,车前面的两个小孔就会打开,喷出一种比芥末还要辛辣的气味,让你猛然间就清醒了起来,其实这种设备也是让你脱离“舒适区”的。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常需要从昏昏欲睡的好时光中突然注入一种刺激,当然,这种刺激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让公司更富有冒险精神。
最近,股灾之后,做企业、做投资的人见面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的叹气,觉得“好时光”已经过去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你真是想做一个公司,而不是想做一个“道具”来骗一笔钱的话,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寒冷”其实对公司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果别人对公司的估值越来越高的时候,那么公司决策者就会“昏昏欲睡”,心思就很可能不会放在如何改进提高你的产品之上了。这就像如果北极星公司一直处于“丰年好大雪”的状态之下,那么这个公司可能如今还是一家很小很小的公司。
所以当我们进入舒适区的时候,一定要插一块“牌子”,上书“此地不可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