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乐观的同时,我们先要清楚什么是“悲观”。悲观的定义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而乐观则是能够从积极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层面去思考看待和解决问题。
今天推荐一本对孩子乐观精神培养的书,马丁·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幸福经典》,目前只看了一现部分,很多观点会颠覆我们以前的思维认知。比如说“1.失败和心情抑郁是构建成功与良好心情的必要过程。2.我们不要止步于让孩子感觉满意而是达成真正的表现满意。3.我们在拒绝考试竞争的同时,也拒绝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真实水平和存在差距归因的机会。4.关于归因,“悲观的定义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这里的归因就是所谓的永久性,长期性,个体性归因,如果走向内部努力归因而不是外部归因或能力归因才有可能走向乐观。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爆出的青少年儿童跳楼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疫情发生线上班级学习复学所引发的矛盾点仅仅只是导火索,但孩子选择生命终结的深刻原因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潜心观察和深入思考。很大的一种可能是,孩子以前的生活学习经历太顺畅了,以至于当他遇到一丁点不愉悦、不开心、批评否定,都觉得天要塌了,超越了自身所认知的可承受能力。正如作者在谈及自尊运动开展导致学生抑郁程度加深的结果一样,倘若在平时,我们为孩子阻挡了经历感受和战胜失败的机会,他总是感受自尊良好,等真正接触残酷的社会,面临巨大了真实压力的时候,他必败无疑,这时他的表现自尊和感受自尊完全会走向崩塌。而感受自尊真的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自信吗?事实上感受自尊只是表现自尊的副产品,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胜任一项工作。达成一项挑战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必要的失败和焦虑的经历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解决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他所形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只有当学生经历失败,在失败磨难中,倾尽全力打破能力界限,完成挑战的时候所获得的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持续性、持久性的。“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未来以昂贵的失败为代价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