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等的礼仪就是场合不对的时候就不用了,用对方的方式来打招呼。对上要拿到结果,对下要起到教化。
刘备因为庞统长得丑,安排庞统去耒阳当县令,去了一个月,喝了一个月酒,于是张飞就去审查情况,庞统开启了现场办公模式,没想到一个月的公文半天就批完了。张飞马上就对此人刮目相看,礼数相当到位啊,但是庞统说自己在这里一个月过得腻烦了,自己闲云散鹤惯了,要走了。张飞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让人关起县衙,不许任何人出入了,自己则去荆州汇报工作,把刘备请来了。
还有一次,刘备去东吴成亲,诸葛亮被关羽和张飞气得半死,两个人都跪下认错了诸葛亮就是不原谅,执意要走,这两兄弟就两眼一对视,一人一个大腿抱起诸葛亮就回荆州了。
这两位要走的军师都被两兄弟给留了下来,发心是善则方法不重要了。所以把外在的礼节就都扔了,这个时候已经不适用了。
有时候教育孩子你对他很讲礼貌,反而孩子对父母不讲礼貌了,讲话大呼小叫,吵吵嚷嚷地,这时候就不要再讲礼了,要讲教化,可以是直接讲出情况要批评,可能就是要拿起戒尺了。教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而是期望对方不再傲慢,不再犯同样的错。
《传习录·书栾惠卷》中王阳明提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心诚而办不成事情的没有过,而心不诚就能办成事情的也没有过。把诸葛亮抱着走也是心诚,把庞统关起来也是心诚。留下对方的心从来没有变过,有时候用戒尺打孩子是打的孩子犯的错,不是孩子这个人,这也是让孩子变好的心诚。
一切礼节都是为了育化人心,自己的善心被激活之后就要激活他人的善良之心。儒家看来,礼是德的外在表现,而礼数不到并不代表没有德,所以礼有用的时候,有扔的时候,别被礼节给束缚了自己。向对方鞠躬不是弯腰,而是放下傲慢,是真诚,唯有至诚能够转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