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到城区:我们的距离是多少?
——读《中国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班主任:困局与破局》有感
许久
无法静下心来阅读
或许是
更觉得
是自己的不足太多……
在经历了那一段备战,对于教学,对于研究,更多了许多的无奈。对于城区与乡村这两个概念,又多了一些感性理。端午节前,让工作室的学员们阅读了李教授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班主任:困局与破局》,看着一个个年轻的老师们写下的文字,真的是感慨——年轻真好!
如果回到20年前,如果曾经在乡村为师的自己能遇到这样的团队,是否还会是现在的自己?此文从“正视困境: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缺失希望感、自信心与意义体验”、“追问困局:是系统问题,也是主体问题”、“让基因生长而出: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的新榜样”三个版块进行了阐述。阅读一篇文稿,我会更注意它的行文结构,作者是如何将问题分析清楚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展开研究,这些又基于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文中讲述的乡村班主任的困境,我也曾经历,我想任何一个乡村教师看了都能感同身受。然而,在武义,对于城乡的划分又带了另一种尴尬。
正视困境:城区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的现状
11年前,我从任教了9年的乡村小学调入城区小学,不得不说,那时的乡村教师真的是想尽办法进城,因为生活的方便,因为孩子的学习,更因为工作环境上的优势……武义实验小学地处城郊,说是城区小学,然而乡村生源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在教育教学研究时,专家们也总会将我们划分为城区教师,然而相对于金华、杭州,武义真的可以算是乡村。在教育比赛时,地域的劣势显而易见。即便是有高水平的老师参加省、市的比赛可以说是“不战而败”。我们处于高不成低不说的尴尬境地。在当前如此发展乡村教育的现状下,我们真的开始感觉到“无依无靠”。
同时,越是在城区小学呆着,我越发现:其实城郊的老师的职业倦怠远超过了乡村教师。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更长远的职业目标,觉得反正一辈子也就在这里呆着到退休了,混混日子多好。相较于乡村家长的“不管不顾”,城区小学的家长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送孩子上兴趣班,寄希望于老师,相对于乡村家长对老师的“相信”,城区的家长更多的是“介入”与“干涉”,因为一个座位,一场竞赛,一次评优,就能与班主任死磕到底。城区班主任更像是24小时工作的斗士,下班后总会有家长因为这、那的事儿要求你给予答复。就如昨晚,与家长沟通一直到深夜11点多。不仅如此,班里如果来了个关系户,即便你公平以待,上头领导也会隔三差五地过来“关照”。相对于乡村班主任,城区的班主任更少了班级管理的自主权。近几年,私立学校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是让城区公办小学的生源越来越接近乡村。那么城区班主任的希望感又从何而来?优势又从何谈起?
记得2017年的首届乡村班主任会议时,有人问我:你怎么是乡村班主任呢?实验小学都是乡村小学了吗?从武义地域的划分来看,我不是,因为我没有领到农村补贴,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所谓的城区学生。然而,我们也更清楚地知道,武义真正城区的优质学生许多都到了金华或杭州去上学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并没有降低对城区小学的要求,任何竞赛、考试都要求比过乡村学校。因为学校大,所以承接的活动也多,还都必须高质量地完成……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安心学习、活动并静下心来让孩子们生长的日子屈指可数。城区的班主任除了无奈与疲于应付,还可以做什么?在团队中,感觉自己不是乡村班主任就有些不知所以,不知能何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