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系统看了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包括《奇特的一生》、《把时间当作朋友》、《番茄工作法图解》、《小强升职记》、《暗时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看了那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却依然搞不定时间管理?
专注力不够,提什么时间管理
互联网不仅让我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了,也让我们的专注力更加碎片化了。而所有的时间管理归根结底不是要提升一个人管理时间的技巧,而是提升做事的专注力。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正在读一本书,突然你想到了你忘了回一个朋友的一个重要电话,然后你回了个电话,接着你刚翻开书,碰到手机短信来了,你又打开手机看短信……试想这样的专注力还提什么时间管理。
我认为比较正确的做法是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逐步形成特定的习惯减少外界带来的干扰,系统地提升自己的专注力才能够提升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
一切不以实践为目的的时间管理都是耍流氓
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换到时间管理这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不以实践为目的的时间管理都是耍流氓。
番茄工作法难吗?不难,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要不就是对它不屑一顾,要么就是看了之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又苦苦挣扎在时间的泥淖里?就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实践过这些方法,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你当然掌握不了这些时间管理的奥秘。还有很多人都觉得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有三个问题:首先,频繁重复记录时间这个行为本身成本很高,很难坚持。其次,柳比歇夫只有记录,没有输出,很难把问题显化出来。因此很难产出改善策略。第三,柳比歇夫过于传奇,他的成功属于个案,没有重复性。所以,他们就放弃了时间—日志工作法,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太难了,我学不会。”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就能实践这种记录时间的方法。所以,下一次再说时间管理没有用之前,不妨先来实践一下再给判断。
自我都管理不好,管理时间有什么用?
时间管理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的管理,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也常常会陷入一种迷惑:我连自己都管理不好,那么我管理时间又有什么用?这种人显然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在我看来时间管理的本质确实是对自我的管理,自我管理好的人总是会意识到时间是一种稀有的资源,因而他们会分析自己的时间,系统地分配和使用自己的时间,从而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但反过来,从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学会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估算,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制定工作的计划,关注解决问题的步骤……不正是对自我的管理吗?两者并不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效率与效能的区别在哪里?
@古典 老师认为效能其实比效率更重要。他认为效能是指未来与可能达成事情的产量问题,效率只是你当日的产出问题。我觉得@古典 老师是从长期和短期来区分了效率和效能的不同。但是我个人自我的感受就是,效率就是一次性把事情做正确。因为一次性把事情做正确就可以节约出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不用为了返工而把事情重新再做一遍,这样会大大提升一个人的效率。而效能则是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比如读书,有很多人读完之后就完了,但有的人会写出这本书的书评,甚至有些人会把书中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以求更深入掌握一本书的内容,还有人会把他做成读书笔记PPT,这就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书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并且把文字转化成可视化的图表,从而让读书这件事变的更加高效能。
精力与时间的区别在哪里?
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搞不定时间管理就是觉得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自己没有掌控这种资源的能力。相比于时间,他们认为精力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人们可以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工作。这部分人多半是受了《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这本书的影响,事实上仔细思考一下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工作和在单位时间内有更高产出是一样的道理,本质上还是对效率的界定。不管是管理时间也好,还是管理精力也好,重要的是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对时间和精力的区别不重要,对自我的剖析与了解更重要。
系统的学习,系统的管理时间
很佩服朋友@王立登在一个月内系统地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系统地看了这些时间管理的书之后,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时间管理的方法我们要系统地学习,但是我们更要学会系统管理自己的时间。把自己碎片化的时间管理起来,形成自己的做事系统,把自己整块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做好对自己的投资,包括对学习的投资。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自己的一些感悟,我非常欣赏一句话就是:远视者把目的当手段,近视者把手段当目的。时间管理不是根本,看到时间管理背后的东西才是根本。所以,重要的是不是你看了多少时间管理的书,而是你对这些书的理解与思考,这些书背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