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快结束了,马上要为祖国母亲庆生了,各个大学的军训也马上要结束了。
半个月的汗流浃背,但学生和教官却是有感情的。这不,不止一个学校爆出教官向学生表白的新闻。有的成功了,搂搂抱抱,有的失败了,灰头土脸。
中国人喜欢看热闹,表白这种事情大家尤为喜欢。男男女女,纠结,羞涩,壮胆,起哄,管他谁跟谁,每次都有人在一边大喊在一起。
恋爱在传统意义上是美好的,代表着甜蜜,幸福,恩爱。尤其是现在这个男女比例不平衡的时代,男生有恋爱对象,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儿。而单身的人,自嘲为单身狗,狗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是骂人的词。“狗汉奸”“狗娘养的”,即便在互联网时代,狗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单身狗”“设计狗”“电气狗”,越来越多的自嘲为狗,但不是“单身狗”的人还是在话里话外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情绪。
每当有人在朋友圈秀恩爱,大家喜欢打趣说自己受到了10000点伤害。恋爱者秀恩爱能给单身者造成伤害,从中能体会出每个性成熟的个体都渴望爱情,向往恋爱生活。
一位在辩论队的同学和我说,她们正在准备一个辩题——“大学生恋爱是真爱还是寂寞?”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个辩题直指房间中的大象。
为什么叫房间中的大象呢?其实很多人知道,大学的恋爱充斥着荷尔蒙。走过禁欲模式的高中,一群如狼似虎的精壮处男碰上了刚刚留起长发的妙龄少女,干柴烈火,相遇即是燃烧。看见漂亮女生就表白,成功了就腻腻歪歪,不成功就下一个。分手了哭,复合了笑,仿佛末日狂欢。这样的反复无常之间,对于什么是爱情,对于自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适合什么样的人,缺乏基本的认识。
如果让我在两种观点中选一个,我看到听到的大学中的爱情,更多是为了化解寂寞。
寂寞真的很难耐受。
寂寞的根源在于人类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渐渐懂得,“能与他人说者只二三”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大脑中神经元的碰撞,只能通过肤浅的形式外化,比如语言,文字,图画。而对方要经过解读,才能形成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是没有准确性保证的,毕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哪怕有相同的语言习惯,两个人也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
有很多影视作品对人类的这种“缺陷”唱过挽歌。电影《阿凡达》中,每个阿凡达都有一个触须,里面包含着自己的所有神经,人和人交合的时候要把触须连接在一起,彼此抚摸肌肤的同时实现精神交流。征服坐骑的时候也要把触须和“大鸟”的触须相连接,人和人,人和动物,通过外在的形式实现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三体》中也涉及到了同样的构想,每个三体人的想法和彼此共享,一个人的任何想法都能被所有人接收到。
人类没有这种功能,所以只能寂寞。有的人把生活安排的很满来让自己不去想寂寞的事,有的人用恋爱来缓解寂寞。
前段时间去参加了《新周刊》二十周年的读者分享会,主题是两性关系。会上嘉宾提到了一本书——《爱的艺术》
作者认为,爱情和绘画,音乐,美术一样,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需要练习。
“爱情的关键是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受自己的存在。”
这和世俗的理解很不一样。人们的普遍认识和流行的影视作品中,有意地突出“一辈子”这样的字眼,用执念来冒充浪漫。其实,在高声呐喊那些矫情的句子之前,让自己变得更完整,学会耐下心来好好的理解单身,理解爱情,远比燃烧荷尔蒙重要得多。
“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关心是需要能力的,因此爱的能力也是需要修炼的。
我平时非常喜欢把爱情和抽筋做比较,小时候你没抽过筋,只在大人嘴里听过这个词,后来你在篮球场上挥汗时,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小腿的强烈抽痛,你知道这就是抽筋。抽筋是低等的生命运动,不需要心智的控制就可以实现,动物也会抽筋,即使没有人钻进你的身体里让你体会一下抽筋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感觉,你也能正确地辨别出来。
爱情和抽筋一样,没有人能设身处地的告诉你,当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时,你爱上了一个人。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太过复杂,需要人用全部心智来体会感受。因此我们很容易错把别的感觉对应到爱情这个词上。
错把对异性的依靠当成爱情,错把看到异性时产生的性冲动当成爱情,错把因成长环境而缺少的亲情当做爱情,错把一味的“长相厮守”当作爱情。。。。。。
世界好比一个供人消费的庞大的对象,好比一个大苹果、大酒瓶或大乳房,而“我们”仿佛是婴儿,永远处于期待之中,永远抱着希望的欲求,但却永远是个失意者。
寂寞是常态,但盲目地摆脱单身不是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