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楠竹长虹”

赵子军

在湘潭的苍茫大地上,有一条隐于烟雨朦胧之中的壮丽长虹,它横亘于石潭镇石桥村与云湖桥镇云湖村的交界,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便是“楠竹长虹”渡槽,一个见证了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却依旧屹立不倒的水利传奇。

始建于1965年的“楠竹长虹”,如同一位坚韧不拔的老者,以其东西走向的雄姿,横跨韶河之上,成为韶山灌区右干渠不可或缺的咽喉要道。彼时,时任韶山灌区工程副总指挥兼副政委的王治国先生,以笔为剑,挥毫泼墨,题下了“楠竹长虹”四字,不仅赋予了这座渡槽以生命,更寄托了对它如楠竹般坚韧不拔、长虹贯日般辉煌未来的美好愿景。

五十七载春秋更迭,“楠竹长虹”以其不屈不挠的身躯,默默守护着韶山灌区的一方水土,滋养了无数农田,保障了农业灌溉与城市供水的命脉。然而,时光在其身上刻下了痕迹,安全隐患悄然而生,它亟需一次重生,以继续履行它的历史使命。

于是,在2023年10月20日,伴随着一声轰鸣,老渡槽在烟雨蒙蒙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以一种壮烈的方式,为新生让路。采用先进的现浇砼技术,在原地重建的“楠竹长虹”,以2800万元的投资,经过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努力,终于在2024年3月13日,迎来了合龙的辉煌时刻。这一刻,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过往记忆的致敬与未来的期许。

新建的“楠竹长虹”,全长563米,如一条巨龙蜿蜒于韶河之上,34跨槽身段,每一跨都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它不仅是韶山灌区“十四五”项目大型关键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圆满句号,更是“楠竹长虹”自身涅槃重生的象征,以更加挺拔、更加优美的姿态,点缀在湘中大地,继续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

在这座渡槽的重生背后,是赓续的红色血脉,是韶灌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为乡村振兴铺路,为粮食安全护航,为现代化新湘潭的建设添砖加瓦。

雨中游览“楠竹长虹”,不仅是一次对自然与工程的敬畏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沉淀,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更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愿“楠竹长虹”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以其不朽的身躯,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赵子军,男,本科,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北方文艺函大第四届作家班学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会、湘潭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诗词协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会员,云湖桥镇文联副主席,湘潭市湘绮楼诗社副社长,《人民交通网》优秀通讯员;诗歌《水》入选《诗意人生》一书;小说《雨衣》收入《精短文学作品选集》有作品收录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系湘潭县公安局云湖桥派出所驻村辅警,湘潭市区划地名专家智库专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