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一次次的放纵自己,一次次的制定计划,都是无果而终,希望从现在开始,慢慢的改变吧。看到《小学问》这本书上的关于自律的介绍非常好,做个读书笔记吧,嘿嘿!
一、观念错误——把自律当原因
一直希望自己变得自律,其实自己一直搞错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不是因为你自律你才做正确的事情,而是你一次次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你才自律。自律不是一种你本身固有的能力,拥有后就可以做自律的事,而是你每次都做自律的事而被叫做自律。
没有执行力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不自律,而是内心深处缺乏相应的动力,真正应该做的是“强化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找到内在的驱动力”。一个人的欲望越强,执行力就越强!
二、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
道理很简单:一个目标之所以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而非现实,正因为它难以达到。难以达到,是因为难以坚持;而难以坚持,则是因为中途你走的每一小步,看起来都那么微不足道。
所以,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你更应该重视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幅度”。
先想清楚样的你想成为身份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三、改变的五个阶段
1.前意识阶段(precontemplation):没有感到问题的存在,或拒绝承认问题的严重性
2.意识阶段(contemplation):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
3.准备阶段(preparation):了解相关步骤,做事前准备
4.行动阶段(action):开始执行计划
5.保持阶段(maintenance):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并继续执行计划
在每个阶段,你所需要对应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而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还刚处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意识阶段”时,就直接去行动。然而这个时候恰恰是你热情最高,但决心也最脆弱的节骨眼,一旦遇到强大阻力(这几乎是肯定的),一瞬间,你那点儿决心就承受不了负荷了。
所以说,在改变之前,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降低任务难度,一小步一小步的来。
四、找到有助于自己改变的关键他人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所谓自律,不是不计较他人的眼光,而是要找对“关键他人”。这就要求既要有正向反馈,又要严格管理。
五、找到合适的参考
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参考,不要一开始就向太高目标看齐,把比尔盖茨当做目标只会令你失去信心和热情。制定目标的时候,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对你有真实触动,有值得学习的细节的,才是“合适的参照对象”。
六、小心自我妨碍和他人妨碍
事实了,本身的难度,而是我们因为畏惧这个难度,而预先给自己设立的“到此为止”的界碑。简言之,就是当一个人面临考验时,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为之后表现不佳制造借口。
七、积极的语言暗示
用什么方式称呼一件事,会极大影响你对它的看法。所以,想要管得住自己,就要在观念上先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
如果你把“自律”看成一件很伟大、很坚难、需要拼命发狠才能做到的事,就说明你离真正的自律还远着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不自律变成自律。只是你要警惕,由于在日常语言的暗示里,对“自律”这件事附加了太多励志光环,反而会导致我们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不但没被激励,反而会被吓倒。很多人在讲自律故事时,想表达的是“他们真伟大,我们要学习”,实际效果却是“他们这么夸张,我们真的学得了吗”。后者,就是暗示的力量。心理学家的看法是:语言的暗示是改变行为模式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我们怎样去称呼一件事,往往就决定了我们怎样去思考它,而我们怎样去思考它,往往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对待它。
八、建立奖励机制
在对待自律上我们往往会告诉自己:如果做不到,我就怎么怎么样去惩罚自己,对自己非常狠,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首先,恐惧能不能带来行动说不准,带来巨大压力却是一定的。我们的大脑根本就不适合长期在压力下工作,所以它第一时间就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解。比如说,负面的那些说法虽然有理有据,听起来也足够吓人,但与此同时,你脑子里一定会有个声音冒出来说:“不一定吧?”
其次,如果大脑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就会产生多种问题。
而反过来说,正向驱动不但没有负作用,而且效果也更好。
恐吓这种事,必须要在“坏事还没发生”的时候才有效。
自律不是吓出来的,有即时反馈的正向驱动,才是驱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正确方式。与其对自己狠一点,倒不如用正式的方式对自己好一点。
最后,一定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