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两个朋友,朋友A说话温声细语,谦和有礼,与她相处,你总是感觉惬意舒服;朋友B身上总有一种戾气,说话总是爱皱眉头。与她一起,你总会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初见这两个人,你猜她们在怎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朋友B经常跟我抱怨,家里兄弟姐妹相处不和谐,哪怕是过年,总是避免不了吵架。
“我总是觉得过年应该和和气气的。但是,我越是这样想,跟他们相处越容易发生矛盾。”
原来,在家,朋友B是老二,每次姐妹们闹矛盾,她会成为“受气包”。因为父母们都认为“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在兄弟姐妹中也应该发扬。姐弟三个,秉承“尊老爱幼”,每次她都只有受委屈的份。
在家庭中长期得不到父母“平等”的对待,朋友B时刻保持一种要自我保护的姿态,便慢慢自带了戾气。
2
在与家人相处关系,朋友A与朋友B全然不同。
大年初四我去朋友A的娘家,她娘家子人都在:朋友一家人,朋友的爸爸妈妈,朋友的姐姐一家人。朋友的女儿当时正在闹肚子。孩子贪吃,刚吃完药不久,趁朋友不注意,又偷偷吃了一个巧克力杯,朋友发现之后,特别生气。
“姐,你下次吃巧克力,自己吃完记得把巧克力收好。妞妞刚才还闹肚子,现在又吃了巧克力,不知道要闹腾到什么时候?!”
“我什么时候吃了?”
“刚才还见你的孩子胖胖拿着玩。不是你拿的谁拿的?”
姐姐觉得理亏,马上回答:“那可能是你老公拿给她玩的啊。”
朋友想辩白,但是她停顿了一下:“你下次吃完记得收起来就好。”
“我吃了一个就没有再看见。”姐姐显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姐妹间的火药味有点重,我夹在中间,尴尬得想马上离开。
姐姐觉得气氛有点尴尬,抱着孩子出去了。
3
朋友很快从刚才的情绪中回过神来:“不好意思,我们姐妹间就是这样。不要介意。”
“平时也这样吗?”我很少见朋友这样生气,刚才她红着脸跟她姐姐据理力争的样子,让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是呢!我们已经很克制了。要是你不在。我们吵得更厉害!”
我正脑补姐妹俩吵架画面时,朋友的妈妈进来了,姐姐也抱着孩子前后脚跟着进来。
“妈,以后酱油瓶收好点,不要放在桌上。刚才孩子把它摔破了。”
朋友的妈妈看了一眼姐姐:“那也是你拿给他的吧?”
“我哪里有?”姐姐低下头帮孩子整理衣服,“是你的女婿(指的是朋友的老公)拿给孩子玩的”。
“你怎么这样说话”,朋友皮笑肉不笑,撇了姐姐一眼。
“我怎么了?”姐姐立刻做好为自己辩护的准备。
“你的女婿。”朋友低着头拨弄着手机提醒姐姐。
“哦,应该是我妹夫。呵呵。”姐姐笑着回应道。
朋友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在客厅拿完东西就去厨房忙去了。
我紧绷的心终于松了下来!
我还以为朋友会因为姐姐语气上的不尊重,跟姐姐大吵一架呢!
很快,我、朋友,还有朋友的姐姐,又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
4
见开水没有了,朋友便拿着水壶去厨房接水去了,回来的时候她一脸不高兴:“你怎么可以自己做错事反而诬陷别人?”
姐姐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了?”
“刚才胖胖把酱油瓶摔破了,明明是你自己摔的,你怎么怪阿何(朋友的老公)?”
“不是,你……”
“我问过他了,他说他压根没有碰过酱油瓶。”
“哎……”
“你知道吗?我刚才专程去骂他。”
姐姐觉得尴尬,没有再说话,低下头做她自己的事情。
看姐姐不说话,朋友转身回房跟自己的丈夫道歉去了。
为了缓解气氛,我问姐姐:“阿何是不是比较内向?”
“没有。大家不熟悉,所以不知道聊什么好。对于熟悉的人,他还是蛮善谈的。”
看来,姐姐对妹夫并没有不满,只是因为自己做错事不好交代,只能推脱到独自在房间打游戏的妹夫身上。
后来,朋友提议一起出去走走。出门的时候,朋友邀请了姐姐、弟弟一起。路上我们一行人有说有笑,非常开心。朋友和姐姐的心情也丝毫不受之前各种“嘴仗”的影响。
5
在拜访完朋友A,我一直思考朋友A与朋友B家庭成员相处模式与自我认可度的差别。
我发现一件事,朋友A很有主见,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的家人也一样。同时,朋友A与家人之间的“恩怨”,“吵”完就结束了。值得一提的是:朋友A与姐姐吵架的时候,父母也在场。但是她们的父母不会主动参与到她们之间的争执当中,只是当做没有发生,让她们自行解决。
但是朋友B却不同,她与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矛盾,父母直接参与进来,而且父母每次都是粗鲁地终止儿女间的矛盾,从不论“是非黑白”。“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如此,朋友B得到“不公平”待遇越多,她向外表现的戾气就越重。
6
2016年,“巨婴”这个词非常火,说的是我们成年人的行为跟我们婴儿时期与家人的相处模式紧密联系。从心理学与行为学方面来看,一些人与与同事间很难相处,追踪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发觉这些有“社交障碍”的人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也十分紧张。
很多人知道与亲人相处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有些人完全拒绝吵架,就像朋友B的父母,总是以“和”为贵。不仅没有抚平孩子内心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变得更为敏感,多疑。
但是,朋友A的父母却不一样。对于孩子犯错,给予适当地批评。孩子成人后,孩子间的矛盾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而不是粗暴地打断或者终止。
朋友B智商很高,但是她总是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朋友A虽然学历不如朋友B,却总能在人际交往用如鱼得水,生活事业上常遇贵人。
虽然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立的,但是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却始终会受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
如果你所受的教育是正面的,你与外界的相处方式,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你接受的教育是负面的,你与外界的相处,总会少了几分柔和,多了许多磕巴。
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愿你及时了解自己,积极作出调整,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