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的开头按下两个空格键,空出两字的距离。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此布局,大抵是为了给书写者一个短暂的思考时间,简短的留白却是文海的开始,一段文字动人与否,且看这两字距离间沉思的质量。书文如此,人生亦是如此,于匆忙杂乱间,寻得片刻与自己对话的时光,虽是不易,但于人生却是大大的有益。
时代的潮流催促着人群加快脚步,奔向那800字作文里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如果人生注定是一条单行道,与其耗费心力,不要命的抢夺那道路终点的墓地使用权,何不慢下来,审视一下风尘仆仆的自己,问一句,这又是何苦呢?前几日与一位朋友聊天,说起父母教予的末位思维,顿觉得耳目一新,听过太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常谈,倒是这种反其道行之的教育方式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当然了,朋友所讲的末位思维并不是一味地懒惰,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建立在善良品格上如水的包容,选择这种存世方式,就注定要与同道不同谋的人群渐行渐远渐无书,外人眼里的孤独与落寞,无疑是自己才能品尝出滋味的温养强大灵魂的最好养分。付出同样的甚至是超于他人的努力,却甘愿到最末位去,享受属于自我的片刻安宁,细细想来,确是比将自己的名字放置在黑板上任由他人品头论足来的要惬意。既然车道宽度有限,为了避免发生车祸,还是把速度降下来,自觉到慢车道上行驶,虽然少了些速度与激情的惊心动魄,但可以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也算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交换。
从来不敢,也不妄想把自我的意识强加到别人身上,有些思考出来的东西必定是会戳到某一些柔软的地方,有温度的也好,冰冷的也罢,如人饮水,适合于自身的分寸不代表他人也可以接受。关于教育,从来都是像《沧浪之水》里写的那样,书本里教会的东西,只是给了你一块敲进社会大门的砖头,想要话语权,所谓的地位,金灿灿的褒奖,那你就必须要快人一步,这时你会发现,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老师,也终是解不了你的疑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论证法对待黑与白,正与反,快与慢的问题,终是各有利弊,我想的,是适合于我的,是用不规则的石头碰撞后打磨的圆妄想返回清水的挣扎,是解脱,是释然,是人性柔软,欲望变淡的新生。没有人可以定义规则,学生时期我就从来数不清图片里到底有几个长方形,但我知道,属于我的那个,必定是独一无二的。
选择在午间敲出几百个这样的文字,不是说要宣布一种怎样的立场,这只是我思考的结果,收获是独立的,但思考的方式是可以共享的。人还是要选择沐浴阳光,午间正是一天里日头最盛的时候,把内心的阴郁,蒙尘的旧事,都拿出来一一晾晒,杀菌,补钙,涂抹掉标签,换上崭新的包装,不可谓不是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