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解读)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会稍好一些;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稍微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且能听到轻微的声音;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消退到与平常时一样,人也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也不再渴了,舌也不再干了,并且还会打喷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开始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全好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黄帝问:如何治疗呢?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的症状,随本经分别施治,使病邪日渐减退。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对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使其痊愈;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的方法使其痊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而时常余热难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岐伯说:凡是余热难消的,都是因为发热病的时候勉强吃东西引起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不消的现象。
今天学习了伤寒病恢复的症状及治疗。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