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丁芒 2005年9月14日上午与黄河散曲社诸位社员的谈话
(子翊根据记录整理)
(一)成立曲社,出版曲刊,山西是走在最前列的。为什么我支持写曲?因为我的诗观,是“通过‘曲’这座桥梁,走中华诗词革新的道路”。“五四”以后罢黜旧体,独尊新诗。八十年代后旧体诗词兴起,实际上形成了双轨制。新旧体诗不应该分庭抗礼、相互排斥,而应该相互融合、互补。不可能象平行线一样,永不交叉。将来也不可能再走平行的路,一定会产生新的诗体,即新体诗歌。中国诗歌发展前途仍应沿着新诗的河床前进。许多新体诗歌,经过群众的筛选,形成新的主流诗体,我想这是可以预见到的,也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展望。因此我的诗词理论主要是创新,一边创新,一边探讨。
(二)新诗界也是斗争很激烈的,斗争的焦点是西化还是民族化,一直延续至今。旧体诗界情况不同,“五四”以后长期冷冻,八十年代才又复兴起来。以前没有一个总的发展目标、总的思路,只有一个思想:复兴。基本还是平水韵,还是复古这一套。更没有对中国诗歌总体发展的概念。我在八十年代就考虑这个问题。我本不懂散曲,小时候写诗填词,后来一直写新诗,倒了霉才写旧体诗《军中吟草》。最近还有人告诉我:五十年代他就知道三个新诗人之名,即是闻捷、公刘和我。八十年代以来,人们讲“北有臧克家,南有丁芒”。指我俩新旧诗都喜欢。我十五六岁就写诗、填词,也写新诗。从小就朦胧有这个感觉:新旧诗两者优缺点融合互补,写出来的诗肯定浓烈感人。旧的舍不得丢掉,新的如何改造?后来我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对曲再进行探讨。曲很适合我的想法,口语化、当代化。因此,我们不应再重复古代人的路。这就有了探讨中国诗词的前进方向的想法。我是有意识的写散曲,写了后觉得元曲的格律有的比诗词还要严格,甚至连末了两个字的上去都有规定。中国文人有个不好的传统:爱制定格律模式,有如绳索捆绑。有一定规则,遵守好写,考官好判,阅卷方便。词这一种形式的出现,突破整齐律。运用长短句,是为了适应演唱的需要,却又捆绑起来,搞得严严实实。这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审美意识:平衡对称,整齐统一,毕恭毕敬,正襟危坐。由于中国语音的变化,元代更接近现代。多写散曲,这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在体式上、语气上改革,曲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喜欢复古,越古似乎 学问越高,研究现代的,品位上低于研究古代的。复古、倡古,认为越古越高明,大篆、小篆行,行书不行,功力不够。提倡新体诗歌就是要打破这一障碍。从诗到词,从词到曲,是从语音流向乐音流发展的过程。
(三)旧体诗是根据语音来安排规律,词与曲更重视曲调的音律和文字语音的结合,形成了诗文字往音乐流的过渡。我们写旧体诗,应从乐音流向语音流上回归。即使古词曲,许多也不是根据古曲填的词,现在《满江红》,也不是古代人唱的乐曲。何况绝大部分乐曲均已消失,只剩下了词牌、曲谱名目,即其音乐躯壳,何必还要硬守这种音乐流不放呢?。所以说:我主张不一定严格守律。能回归到概约化的语音流上就行了。用惯了语音流,一出口就成。平上去入不用管。从根本上讲是回归到诗的语音流上,再进一步到口语化。目前能跳到当代诗歌的还是自由曲,回归到诗的语音流就行,再向前发展更口语化就和新诗差不多了《诗刊》不久前,将自创词牌的新体诗歌也分行排列,语言似古典,形式像新诗。曲律过严何足畏。中国诗词史分两步走,诗是第一步,词曲是第二步,整个过程是从语音流向乐音流的发展。诗是根据语音所定的规律发展,而词和曲便加入了音乐因素的介入,使诗的语流和音乐流结合起来,形成了诗语言的音乐流状态。
(四)还有用韵问题,马雅可夫斯基说:“韵可以使全诗贯通、产生共振、和声”。(大意)自由曲要一韵到底,把对仗艺术充分运用起来,长短相间,多用对仗。再一个,加上衬字,可以突破古人的束缚,不必按古人的规矩。加上衬字,补上了虚词,虚词更传神、达意。补充助词、动词、形容词,把对仗句改成流水对就生动了。在这种现象下,怎么能完全区别新诗、旧诗?完全有理由突破它。在句式上参差不齐,整齐与错落交叉,形成多采的节奏感。多用形容词、助词、动词,多用对仗句,写起来就自由得多了。可以预见,双轨的交融产生新体诗歌。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都是事物辩证发展规律的组成部分、阶段形态。一直走下去,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符合这三个目标的诗体就会出现。诗的格律不仅有平仄律、韵律,还有体式。这一点,古人没有注意,是我提出来的。平仄律是中国语言流的特点,一字一音,语音间隔,起了美化效果。体式解决字义的问题,注意两者的结合就行了。用韵我们顶多可回归到语音流。《中华新韵》也好,当代的口语也好,不损害全诗的完整感就行。
(五)总之:1、写曲第一个要解决好心态问题,正是不好的心态败坏了诗词。我写了一篇文章《写诗何必一本正经》,概念化、口号化、趋同、重复古人,无一字无出处(用典),等等。促使诗坛千篇一律。心态的解放是很重要的2、语言的解放:不只是字汇的修改。语轴上流畅,与当代语言相合,合乎文法逻辑,不一定颠三倒四。要一气贯到底,要有奇想、幽默、奇峭、反话正说,正话反说。3、曲味:是很概念化的感觉,古代“诗庄、词媚、曲谐”已有定论。曲成了小丑的角色。不同于一般的诗,不是一本正经,而是幽默、调侃、奇峭。幽默是最大的智慧,思维定势一定要突破,但要围绕作品,语言上活泼到位,情感喷射力强。狭义的讲:诙谐幽默不同于正而八经的东西,是发挥灵感,多方联想。写正面东西,要从小中见大,立意小不如大,但着手大不如小。立意和着手,是意向与手法的结合。为什么说新诗体将沿着新诗的河床前进?古诗源远流长,新诗河床的开辟,是中国诗词向前发展形式创新的必然。“五四”失之过左。否定民族传统,所以还要继续纠正五四的错误,这是一个重大的纠正。新诗是中国诗歌改革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的新旧诗并轨、接轨;把新诗的河床摆正了,走民族诗歌之新路。旧体诗为新诗的前进提供了重大的补充和修正。并不是像过去,把传统丢掉了。诸君热心倡曲、写曲,我很受鼓舞。在创作热情最高的时候,也就是高潮期,不要错过,拼命写,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等闲视之,这个期间往往易出精品。(完)
子翊|郭翔臣此文业经丁芒先生阅改,发表于《当代散曲》2005年10月第二期。
关东词客诗词界和曲界不同,那里心态的解放尤为艰难!我始终不相信,一个至今抱着800年前语言发音不放的艺术品种。能受到群众的真正欢迎,实现真正的复兴?尤其是本来已经衰落,少有人理会的今天.曲是元朝的文学,一开始从形式上就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审美取向也不同,诗词最求精致是他的主流,是汉族的心理,元曲的正体是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各民族的文体,疏朗\豁达\开放\幽默\泼辣是他的本性,所谓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是为真理.反映着这个朝代的基本风气.元曲流到南方,沦为明传奇,乃至越来越精致,最后死掉,和北宋词风到南宋的精致雕琢后走向衰落一样.大体上看,元曲不是一个小桥流水\田园耕种\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的文学.个人拙见.
欧阳立强以下是引用关东词客在2006-11-16 12:38:00的发言:诗词界和曲界不同,那里心态的解放尤为艰难!我始终不相信,一个至今抱着800年前语言发音不放的艺术品种,能受到群众的真正欢迎,实现真正的复兴?尤其是本来已经衰落\少有人理会的今天.曲是元朝的文学,一开始从形式上就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审美取向也不同,诗词最求精致是他的主流,是汉族的心理,元曲的正体是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各民族的文体,疏朗\豁达\开放\幽默\泼辣是他的本性,所谓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是为真理.反映着这个朝代的基本风气.元曲流到南方,沦为明传奇,乃至越来越精致,最后死掉,和北宋词风到南宋的精致雕琢后走向衰落一样.大体上看,元曲不是一个小桥流水\田园耕种\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的文学.个人拙见。元曲是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冷落,现在重新振作的时代,不要让这朵美丽的花在凋谢。
子翊|郭翔臣诗歌发展的道路,当是越接近百姓、越接近现当代越有生命力。自由曲?自由曲的问题也可争论、探讨一番。朋友使生活增添乐趣关东词客丁芒先生思想很解放,只有这样才配谈大国的文学元曲.关于乐音流和语音流的分析很到位.但是他有些夸大新诗的地位,新诗是从西方诗歌汉译后发展来的,其根不正,何以自树?我觉得曲本身就和音乐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应当远离音乐和舞蹈,诗歌诗歌,离开歌谈什么诗?我认为,只有在音乐舞蹈有天赋和较多研究的人才有可能在新诗体的形成中有卓越贡献。何况,跨学科早已是知识日益繁复的时代的需要。谈起新诗体的形成,应当把诗、词、曲、歌词、新诗、民歌几家贯通起来研究,现在最有资格最受欢迎的无疑是歌词。这东西摆老资格不行。诗词在音韵等形式上的僵化和保守使得他至少在新诗体的体式改革上已经不具有太多的发言权。在体式的开放和灵活方面还应当向二人转学习,正是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群众性使得他没有象京剧、越剧等品种衰落,没有象昆曲走向死亡。所有的艺术品种都来自民间,没有谁天生高贵,各国的群众也自然素质各异、追求不同,谁最多地拥有群众谁就能活下去,并且有新的发展,就是这么残酷!反观词、曲从民间落入文人手中后的遭遇,如果我们的文人在吸取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品种的营养之后,急着瞧不起基本群众,藐视群众的审美能力,就必将象相声一样,任何试图脱离街头走向殿堂的艺术品种都必然向死亡的命运走去。
子翊|郭翔臣我观丁芒老师的本意是通过“曲”这个相对自由的载体与自由诗中的优秀部分相结合,开创中华新的诗体。作为阅读的、纯文学的散曲只是在文字的抑仰顿挫上体现音乐感。与戏曲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