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友的分界线,有的以地区划分,有的国界划分,有的以省界划分,有的以村界划分,还有的以民族、学校、班级、公司、家庭、阶层、职务、性别、肤色、年龄、残疾与否、认识与否。
TED中《你是给予者还是索取者》,其实就隐含了一个明显的边界,就是某一组织内部。
这和之前说的此之英雄,彼之恶魔,就有了更明确的关系。狮王越在乎它的孩子是否吃得好,野牛们的日子也就越艰难!狼越在乎它的孩子是否吃得好,羊的日子也就越艰难!割韭菜者越在乎他的孩子是否吃得好,韭菜的日子也就越艰难——冒点儿芽就被割,冒点儿芽就被割,美其名曰,鲜嫩可口!
不同的人,划分标准不同,因此就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甲以家庭为单位,而乙以班级为单位,但偏偏乙不是甲的家人,那么如果不在一个班级内,两人就正好谁也不在乎谁;如果在同一个班级内,乙虽然会考虑和关心甲的权益,但甲却根本不会在乎。
这在阶级矛盾那里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就是以阶级来划分敌友,只要你不在他的阶级内,你在希望他好,即使他感觉到了,也未必会在乎你。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比如有的人也许一开始是阶级观念非常明确的,但如果他终于感受到了或者看到了你希望他好,于是有可能就打破了固有的认知,开始更公正地看待对他好的人,甚至有的可能会完全打破旧的阶级对立的态度。
也许这就是好人和坏人,英雄和恶魔的判断的难题,甚至说不定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区分。就好比有的人,无论他的家人对他如何恶劣,你依然不必帮他说话,因为一旦你指责他的家人,他立即就会站到他家人的那一面来指责你——这在家庭暴力事件中,就时有发生。所以,之前有人说,管好自己的事,别随便去管别人死活,也许是对的。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并不完全是相互的,你尊重他,他不一定尊重你;你希望他好,他说不定正好希望割你的韭菜来让他自己更好;很多人子女,都将在这些是非、敌对、友好、诽谤、提携、互相帮助、互相挖坑之间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