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矛盾论》这一本书,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事物的内部一直都存在着矛盾,我们了解的“事物的正反”便是初级的普通的矛盾。
首先我最有感慨的便是唯心主义理论,其中书上写着“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大气环流,海水蒸发形成云雾,云雾的聚集最后会形成雨滴,雨滴飘落至地上或是海中,再一次的循环往复,这不就是物质的增减吗?但是,在整个大气环流中,还有能量的变化以及物质本身特性的改变。水变成蒸汽是需要带走热量的,这与我们所知道的“能量守恒定律”相符合。而且水幻化成蒸汽其物理特性密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化学物质的变化便是唯心主义理论的强有力的反对。
对于唯物主义理论,我觉得是在唯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修改、补充与升华。从古至今,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从幼稚到成熟。显而易见唯心主义理论是幼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哲学家们依靠当时的技术与思想,只能思考领悟出幼稚的理论。当技术向前发展,知识向外发散的时候,很多矛盾随之而来,便逐渐产生新的思想去解决矛盾。唯心主义理论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唯物主义理论的外部原因便是由唯心主义理论的片面观修改而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哲学家应该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思考,如果一味的排斥新思想,如教条主义,便只能待在幼稚阶段,以片面的、局限的思想去解释万物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会显得与当代格格不入。所以在学习的路上,不仅要复习巩固旧知识,也要随时更新新的正确的知识。
话说回来矛盾,我理解的任何物质都具有普通性与特殊性,有了普通性,万物才能被分成“界、门、纲、目、科、属、种”八类。具有某种相同的特征我们便归属于同一类别。但是在同一类别中我们又要区分不同的物质种类。比如我们人类,我们都属于哺乳动物,但是我们又要与其他哺乳动物分开,那便是我们会独立思考,我们拥有自己的言语,我们可以站立行走等等,将我们与其他类别分开。再比如说人类这个群体,我们可以从五官,形体来区分各个,小动物中比如鸭子,我们总是觉得鸭子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鸭子之间也有差别,不过是我们没有仔细的观察而已。我们潜意识的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毕竟不一样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在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与思想财富丢失了些许,就如文中引用《孙子兵法》上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我们深知了,但我们并没有将其延展,只是放在哪里不闻不问。再比如现今的我国的知识财富有些被日本或者韩国发扬光大,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感到十分痛心,或许我们应该重温以前的经典,再一次推送哲学的发展,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积累我们并不能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