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筱懿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和女一号交朋友,才能成为女二号》。讲的是“我”带过两个实习生,一个漂亮又有才情的A,和一个资质普通但可以保质保量不出彩的B。
一开始有些倾向A,但是A“知道自己的漂亮和才华而有点孤芳自赏的清高,她很难虚心接受比她有经验的人的意见”。“她的好看和才气撑不住她的心气”。相反B是个“越处越觉得舒适的姑娘”,虚心求教,衷心赞美,进退有度。“每次都把我改的稿件单独保存一份,有空就拿出来和自己的原稿对比,有疑问就提。我能感觉到,她希望了解我的思路,而不是疑惑我改她稿子的原因”。
实习下来,两个姑娘的结局也似乎有了某种注定“A高高的昂着头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后来依然没有哪个领导知道该如何处置“她无处安放的才华”。而B凭借着自己的善于学习善于接受,明显有了进步,“说话越来越有分量”,事业渐渐风生水起。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花儿与少年》。许晴因为“撒娇、任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饱受嫌弃,我想,如果没有全能女汉子刘涛同台,她还能好过一点,好死不死刘涛的懂事、体恤、照顾、包容把她映衬得格外惹人公主病——但是她又怪不得人家刘涛,人家也是真性情。做不了女主角已经失落,又要遭人非议,许晴开始任性——我要退出节目,并且痛哭流涕。在小小的告别会上,她终于是女一号了,这时候她虽然心酸,却有了某种不一样的神情——好像找回了自己。她给每个队友发礼物,送一小段赠言,也是很真诚。
我原本觉得这只是人跟人性格、成长环境的差异,一个惯于做女一号,做公主,做中心。你承认我是公主,我就对你好——据说许晴会给团队集体派发名牌包包。另一个则是自然而然的心里装着别人,在还没出发收拾行李的时候,她就带了很多“队友可能会用到”的药品用品什么的,后来果然在人需要时像多拉A梦一样随手拿得出随时奉上。不同在于——她没有条件,你不需要承认她是公主,不需要捧着她宠着她——她更像是一个妈妈,接纳你、照顾你、有担当。
在我看来,应该让A做A,让B做B,她们都靠着自己的天性在生长,没必要非得较个短长。可是从《花儿与少年》的观众到作为职场老前辈的女作家,看来都容不下A,这就引我深思了起来。拿自己来说的话,我人生经历里很多的挫败很可能因为我是许晴那种A型——我在某些时候是不讨喜的,当然在某些时候又是很讨喜的。年轻的时候,我把讨喜的那部分归结为“会投胎”——某些角度上讲,我的确是幸运儿。而不讨喜,甚至讨厌的那部分,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她们在嫉妒我?
看了《花儿与少年》跟李筱懿的故事,我想我似乎有答案了——对他人的受容是有条件的,不天然——再翻译一下,就是:我执。我放不下一个自己。
被戳中以后,我开始反弹:想到的是舒曼和勃拉姆斯的故事。年轻的勃拉姆斯是个穿着落拓、行为乖张的青年。他来到舒曼家,舒曼让他弹琴,当听到他的音乐,舒曼兴奋极了,他说,你等等,我叫我妻子一起来听,你是个天才。勃拉姆斯没有去揣度过舒曼的思路,没有去讨好和迎合过这位大师,他不说话,兀自弹起自己写好的曲子——舒曼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供他生活、捧他成名——后来舒曼进精神病院,勃拉姆斯代替妻子前去探望,我到现在都怀疑,是在舒曼的赞美和思念里,勃拉姆斯爱上了自己的师母——因为他负责把那些词句传回家里。是的,他爱上了舒曼的妻子,但是舒曼爱他的才华,大概,爱的只是他的才华。
天朝大概很难找到舒曼那样的职场老前辈——你是不是了解我的思路,被视为你是否“进步”的衡量标准,按照我的思路走,不但出活儿、能完成任务,而且“让我舒适”,最重要的是你还能进步,一举好几得。作为公主病患者,我对这种“你放下自我了才能让我舒适”的领导心怀芥蒂,怎么办呢,我不是天然的女汉子,不能天然的心怀他人,不能天然的受容,不能天然的温暖,不能天然的让人体会到“被理解”的舒适。我有病,得治。要不,我自杀去?或者,我得去德国讨生活?
我不想讲什么励志故事,我依然觉得,每一个自我都没有得到最健全的发展,才会要扼杀别人的自我来求“被接纳”,即使早已打出一片声名的职场老前辈也不例外——这个时代真的是人人都要被理解、被接纳、被温暖,却没有人愿意去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温暖别人——所以遇到一个刘涛,或者B那样的天然愿意照顾别人的人,马上捧为国民好媳妇、国民好员工——为的还是自己能被好好接纳。
老前辈这样,领导这样,普通人也这样。你不接纳我,多简单点事——取关、拉黑,从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自我的发展,未必一定是公主,是焦点,是中心。但是只有自我发展的比较完善,才能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下属的进步,而不是“了解我的思路”就叫进步。也只有自我发展的比较完善,才能更好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投诚”的那种。作为一个公主病患者,我只能自我反省到这个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