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浪费》:从学历社会走向学力社会
文:空气凤梨
最近,一位叫陈涛的外卖员火了,起因是他发的一则视频,称自己38岁、未婚,是985大学硕士。曾当过记者,也干过互联网、公关行业,但失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只能先做起了外卖小哥。陈涛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和如今的际遇,顿时在网上激起千层浪。
网友纷纷进行讨论,也有不少人发出疑问:有文凭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高学历与好工作有必然的联系吗?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要如何调整学历并不一定能带来好工作的心理落差?
《教育的浪费》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莱恩·卡普兰,详述了他对美国现行教育系统的疑惑,对教育真实回报的反思以及探究教育给社会带来的真正价值。虽然作者是对于美国教育的批评,但对我们的教育来讲,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书中提到一份关于《中学生参与度调查》的报告称,
66%的高中生认为每天上课都很无聊,
17%的学生认为每节课都很无聊,只有2%的学生认为上课并不会感到无聊。
究其原因,82%的学生认为教材无趣,
41%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知识与自己无关。
一份关于大学生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每周花费13个小时学习,12个小时进行社交,11个小时用于娱乐以及6个小时看电视,另外其他时间用于锻炼等其他项目。
而如果对我国当代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拿到了好的文凭后就对知识不再感兴趣了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其实有两个价值:
一是教育的工具价值,即"功能性教育";这种教育只需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便可以实现,而且随着教育资源的泛在化,这种教育也不一定完全在学校完成。
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除了获取高等学历外,我们接受教育的真正意义。
想要体现教育的内在价值,需要三个要素:
1.富含价值的内容。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2.娴熟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有新鲜感。
3.主动学习的学生。只有学生对获取知识产生渴望,产生兴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当代学生们不仅需要学历,更需要学力。同样,我们的教育者也不能只停留在教授知识这个层面上,而是要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活力。
在《教育的浪费》中,卡普兰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而非传统的应试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注于培养工作技能的教育形式,比"取悦雇主"的教育形式更具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表现良好,比学术课程带来的薪水更高,比学术课程更能降低失业率,甚至还提高了高中毕业率﹣﹣那些不具学术倾向的人,只要不讨厌所有的职业课程,就不太可能轻易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