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一年读《匆匆》时我才十八、九岁的模样。
王老师在课堂上讲完《匆匆》,课后我们几个便在走廊上踱着方步,学着王老师的模样,一边文绉绉地吟诵着《匆匆》里的句子,一边想象着,比划着,似乎自己就是那个为日子消逝而内心充满惆怅和无奈的朱自清。
而今年岁渐长,课本里的《匆匆》竟悄悄地变成了自己生命里的匆匆:曾经,那两三方射进朱自清小屋的、斜斜的太阳也日复一日地射进了我的窗户,落在暗黄的瓷砖上;曾经,趁着朱自清默然时,悄悄从他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的日子,也会趁着我躺在吊床里凝望着夜空时悄悄地过去。朱自清抓不住的时光,亦从我指间流过去。
二十年过去了,再读《匆匆》时,已年近四十。当年那一个在走廊里踱着方步,文文绉绉的“匆匆”已不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历经生活的磨练和岁月的洗礼,自己似乎更像是《匆匆》的作者,时常会在阳台上、书房里、月光下徘徊,怅然地嗟叹日子的流逝。
嗨!《匆匆》,真匆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