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继续解读这本《说中国》下半部分。
说到唐朝强盛的原因,其实离不开唐朝做到的三件大事,即:文化无边界,制度无边界,外交无边界。
像唐朝重要的“府兵制”,就属于兵农合一的融合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农忙的时候,农民去种地;农闲的时候,农民就要到“军府”机构接受正规训练,战争爆发时他们能即刻奔赴战场。那么,府兵制是怎么来的呢?
追其源头,这本来应是鲜卑人的制度,当时鲜卑人刚刚进入中原,目的是通过这个制度进行种族隔离,即专门开设军府,让鲜卑人进入军府,作为职业军人,负责打仗;而汉人则主要务农。这样就把鲜卑人和汉人区分开来了。
下面,我们来解读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天下国家是怎么走向衰落的呢?
第一,政治上的专制,因为明清时期过于强大的皇权,导致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让他们逐渐丧失了应对变化的能力,而这种现象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
第二,文化上的封闭,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丧失了包容、开放的气度,变得封闭、保守。这种现象从宋朝开始。
“廷杖”制度也是明朝开设的,意思就是,朝堂上,如果大臣惹怒了皇帝,有可能随时受刑,甚至还可能被活活打死。这打破了历朝历代君臣相互尊重的局面,变成了皇权对官僚系统的单方面碾压。
听到这你会发现,这两个核心观念,恰好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两个特征。“天理”是其“严密性”的真实反映。试想一下,假如程朱理学是一张覆盖万物的大网,
这种文化上的保守政策,也使对外关系变得封闭起来。自16世纪之后,明朝已不再倡导海外贸易和移民,而是采取了海禁政策,这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化大潮中,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中国不但在对外科技交流方面,逐步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且对于外来文化,也做不到有效吸收并转化利用,最终导致了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至此,我们本期要讲的核心内容就为大家讲解完毕,下面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古代中国被称为“天下国家”,是指只有文化边界、没有地理边界的国家。其产生原因离不开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到了周朝,形成了天下国家的雏形。
第二,秦汉时期,天下国家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统一;隋唐时期,天下国家的发展达到了最巅峰,实现了文化无边界,制度无边界,外交无边界。
第三,明清时期,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政治上的专制和文化上的封闭,使天下国家一步步走向保守和衰落,最终失去了往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