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缘起
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更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对年轻学子来讲,积极进行科学探索,努力发展成一名合格的科学家,将来力争成为国家建设之主力,实在是人生之正途。因为科学的目标在于发现前人从未知晓的知识,创造前人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事物,这就要求科学家要能够超越社会普遍认知,拾起科学质疑的精神,拿起科学实证的方法,直至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人中途放弃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名利的诱惑,有些人中途偏离了航道;在这个过程中,更会面临各种各样思想的蛊惑,有些人可能就偏离里科学的目标。综观种种现状,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能够坚持走下来的,最后能成为科学大师的,总是那么凤毛麟角。总结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缺乏正知、正见、正思维的引导,让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或执着于奇技淫巧,或囿于一己之见,或困于急功近利,导致心性不得开发、视野不能开阔、思想无以集中。
自从学习禅宗典籍以来,自感收益颇丰,对科学研究价值无限。具备了科学素养的人,再具备了禅道的智慧加持,当实属我国之大幸,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即在于此。因为这些状况,本人期望自己后边的文章,能结合禅宗经典和科研成败的教训与经验,一来就禅宗宗旨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索,二来通过写作完成自己内心对禅与科学的统一。
与往昔看过的文章中用科学证明禅佛的思路不同,本文和后边针对这个专题的系列文章将坚持两条主线:一是禅对科学研究人员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借鉴价值,二是禅与科学的一体性或统一性。其实这个主题已有了多年,与学生也进行过探讨,总感时机未到,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修为和科学造诣远远不够。在后边的写作里边,尽可能采用意识流的写法,争取佛和历代科学大家的加持,也望读者不吝赐教,最后能集众人之智慧,分享给用生命追求真理的人。如果能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有一丝启发或我的写作不当激发更多人就此主题开始分享,我心以足矣。本人是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不是一名有修有证的佛家子弟。仰慕高僧大德内心的强大力量,相信其中必然蕴含了助力科学发展的威力,期待从自心实现心力与脑力的合一与接力。
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今天就从《信心铭》开始探讨。《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指出了禅宗修炼过程中的各种偏离中道的行为和表现,指出纠偏的方法,并展现了禅的境界。僧璨大师一改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开始著作传经。
禅宗开始时之所以坚持不立文字,就是从禅的本质上来讲的。因为禅不依赖文字,恰恰文字会给修禅者带来障碍。不段文字、一句话、一种知见、一种方法、一种境界都有可能成为修禅者的执着点,从而永不见道。所以,释迦牟尼讲法49年,最终却说未说一法。真的一句话没说,一个字也没说?其实是为了避免信徒执着于法,执着于文字、语言,执着于头脑的思维。一旦对思维不能摆脱,将永远不得见道。所以禅宗一开始就坚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立了文字,可能会成为别人的障碍。给不懂、不信的、不感兴趣的人讲禅,会认为你胡言乱语,引起别人的嗔秽之心,永断慧命。僧璨大师作为禅宗祖师,哪能不明白这些?但当时的情况是,脱离开文字后,信众不知所从,还不得不讲,不得不写。
僧璨大师在信心铭里一开头就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在还未知“道”的情况下,不要依靠自己的头脑思维去判断什么是道,用什么方法修道好,哪个法门快等等,更不要因为对文字、语言、知见的分辨,形成好的、坏的,有效的、无效的等种种分别和憎恶。其实,见到大道并不难,只要你消除头脑思维和知见的影响,就可以一下子就明白了。
其实,这种见道的方式,恰恰是很多人不容易做到的。尤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会更难,因为科学恰恰是建立在头脑思维和科学知见基础上的。科学建立的基础,首先是人接收到外在信息后,将信息概括为一些不同的概念。
说到概念,就必须用到语言,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兴起。所以,语言被有些人称为人类的一次重要觉醒。它让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经验,传授知识,对抵御恶劣的生存环境实现了集体作战,抱团取暖。然而,语言也严重影响了人和自然的密切接触,它成为人和真实之间的一道屏障。为什么呢?因为当人把接收到的信息用一个概念,或者说用一个词来表达的时候,可能非常复杂的信息简单化了,本来是一系列高维度的信息,却被压缩了,简化了。
例如,我们接收到桌子的信息时,本来包括了桌子的颜色、材料、高度、硬度,还包括桌子的出产厂家、年代、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可能还包括了很多我们只依靠感官不能清晰接收到的信息,但当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概念)的时候,所有这些信息都被转化成一个词了。当我们对话时,提到桌子这个词,完全没必要把所有信息都反映出来,只要知道桌子的概念就可以了。这在信息科学里边称为降维,其实对人的发展,也是一次真实的降维。
对于真实世界来讲,本来是信息丰富的真实世界,当我们用语言概念表达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简化的词汇和文字。当这些概念再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头脑中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或者成为认知模型。这就逐渐发展成了科学。这就是真实世界再头脑中的投影,这种投影实现了世界的可描述性,也同时实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降维。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头脑中的模型与真实世界无限接近。所以,对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模型采用科学质疑的态度,去纠正不恰当的认识,完善纠正模型或推翻错误的模型建立新模型,就成了科学的一次次革命。
科学和禅的目的都是为了全面真实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只是二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方式。今天先到此为止,希望引起简友的思考,如果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或批评。